2024年12月20日
第08版:

倡树移风易俗新风尚 塑造乡村文明新画卷

■本报记者 汤伟 本报通讯员 宋晓雨

在鱼台县,一场旨在倡树移风易俗、引领文明新风的浪潮正席卷而来。这股新风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深深植根于群众心中,成为推动全县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简约婚礼,新风尚的生动实践

在鱼台县王鲁镇王鲁新村,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婚礼庆典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的风俗习惯。王鲁新村利用村里的门面房资源,建起了占地600平方米的“喜事汇”,为村民们提供了一个举办喜庆事宜的新选择。

走进“喜事汇”,宽敞明亮的宴会厅和装饰精美的婚礼厅映入眼帘。据王鲁新村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装饰品大多是村里工作人员亲手制作的,他们利用学校闲置课桌搭建T台,用绣球等装饰品点缀现场,每一步都精打细算,力求用最少的成本打造出最完美的效果。

村民王得鲁在举办喜面庆典时感慨地说:“瞧瞧咱村里的‘喜事汇’,真是帮了大忙了,又方便又省钱。大家不再盲目追求排场和奢华,今天的庆典简单而温馨,大家吃得开心,聊得也欢,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喜事汇”的成立不仅满足了村民们举办喜庆事宜的需求,更在倡树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里,婚礼筹备流程得到了大大简化,村民们只需经过红白理事会的同意即可申请使用礼堂,而且婚礼仪式全程免费。此外,“喜事汇”还为村民们免费提供庆典场地、桌椅,并由本村志愿者担任婚礼司仪,不收取任何额外费用。据统计,每场庆典都能为事主节约成本约1万元。

朱承志和闵佳禾是第一对在“喜事汇”举办婚礼的新人。朱承志表示:“我希望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到‘喜事汇’举办婚礼,这里既简约又浪漫。我们要争做移风易俗的新时代好青年。”

王鲁新村党支部书记王启龙表示:“我们村利用最好的门头房资源建成了‘喜事汇’,不仅解决了小区内办事占道的问题,还为村民们节省了开支。这让我们村的新人新事都能新办、简约办婚礼,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村规民约,新潮流的引领力量

在鱼台县老砦镇许楼村,村规民约中的移风易俗篇正以三字经的形式在广场上广泛传唱。这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方式深受村民们的喜爱,也进一步推动了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

许楼村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推进移风易俗中的作用,不仅为广大村民提供红白事无偿服务,还在全村范围内积极宣传和推广节俭办理红白事的新风尚。红白理事会由威望高、影响大、深得群众信任的成员组成。理事会中有专人负责记录和发放烟、酒等物品,这一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事主在操办红白事时省心又省钱。

理事会鼓励村民在红白喜事中不攀比、不奢华,这一举措迅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全村范围内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移风易俗氛围。许楼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正式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循的准则。

老砦镇许楼村党支部书记王邦学表示:“我们把移风易俗写到村规民约里,让红白理事会实实在在地帮大家伙儿的忙。这样一来,邻里之间更和睦了,村民们的素质也提高了。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攀比了,而是更加注重邻里关系,生活得更加舒心。”

小戏小剧,新风尚的生动展现

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鱼台县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展演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全县文艺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还联合山东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鱼台校区的学生拍摄情景演绎剧,共同为移风易俗工作贡献智慧与力量。

山东清音《两只乌鸡》、山东坠子《接婆婆》、山东落子《要彩礼》、快板《移风易俗听我讲》……这些作品以生动的形式、贴近生活的情节深刻诠释了移风易俗的内涵。线上展播通过“观鱼台”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小戏小剧作品,累计浏览量已达数万余人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从王鲁新村“喜事汇”倡导简约婚庆潮流,到许楼村借助村规民约与红白理事会推行红白事节俭风尚,再到小戏小剧生动展现移风易俗精神,这些行动共同塑造了鱼台县文明、节俭、和谐的乡村新面貌。这些举措不仅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更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

2024-12-20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3031.html 1 倡树移风易俗新风尚 塑造乡村文明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