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政① 郑治文②
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它既能够为修身立德提供丰厚滋养,同时又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深邃智慧。“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看重为政者的道德修养要求,倡导“修己以安人”,进而实现道德理想精神对社会政治现实的转化和引领。孟子赓续孔子仁学,进一步把“仁”落实到人的心性价值自觉上,并推及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由此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孟子的“仁政”构想,体大思精,内容丰富,其中,其所谓“仁者如射”的认识对为政者推行儒家的仁道理想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这里,孟子以“射”喻“仁”,认为“仁者”要“求诸己”而非“求诸人”,先“正己”而后“正人”。很明显,孟子这种以“正己”“反求诸己”论“仁”的观点与孔子“为仁由己”“政者正也”“修己以敬”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他们都强调为政者要加强正己正身的政德修养自觉。不难发现,孟子以“射”喻“仁”,对仁者“正己”的高度重视所体现的政德修养智慧对当下广大党员干部“讲政德”仍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其一,“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孟子认为,为政者讲“仁”,方能引领全社会讲“仁”;反之,若为政者不讲“仁”,那就有可能带动全社会也不讲“仁”。故孟子曰:“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孟子的这种认识,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为政者的道德表率对社会道德风气的重要引领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正因为“讲政德”关乎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孔孟儒家才如此重视对为政者所提出的“正己”的政德修养要求。孟子以“射”喻“仁”的政治表达其实就是强调,为政者要有“仁以为己任”的使命担当,自觉以反求诸己、正己正身的政德修养自觉来引领全社会“讲仁爱”的道德风尚。孟子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诚然,儒家那种“天下归仁”的美好道德理想,不正需要为政者这一“关键少数”先正己正身来引领实现吗?
其二,“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孟子认为,君子、仁人正己正身首以“仁礼存心”为要。孟子以“射”喻“仁”,强调了为政者正己正身的政德修养要求,而他以“仁礼存心”论君子,则又进一步将为政者正己正身的政德修养指向“存心养性”的价值自觉。以古观今,以今观古,对于当代党员干部“讲政德”而言,孟子“仁礼存心”的政德修养方法的现代启示或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党的理想信念和规章纪律常存于心间,内化为自觉。正所谓:“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广大党员干部的心之所“敬”者,党的理想信念也;心之所“畏”者,党的规章纪律也。试想,若没有一种“仁礼存心”的自觉和自律,那么,广大党员干部也就不会把党纪国法放在心里,更不可能会主动地践行。这就意味着,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讲政德”的自觉,关键在于要将党的规章纪律内化为心中的“道德律”和“定盘针”。这就是说,“讲政德”不仅要求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党纪国法长存心间,以德立身、以法行权。
综上,孟子以“射”喻“仁”,对仁者所提出的“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要求,其政德修养的借鉴意义或在于: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正己正身的政德自觉,做社会道德风尚的积极引领者;另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正己正身的政德自觉,关键在于要始终坚持以“仁礼存心”,将党的理想信念和规章纪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君子。
(作者①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作者②系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