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红拴
《坚守十八亿红线》,是著名剧作家黄世英先生根据梁守德长篇小说《蝴蝶湖之夏》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故事围绕湖东市蝴蝶湖岸旁一块千亩良田的非法征用,通过农民与奸商、国土卫士与腐败官员之间的斗争,在步步展示一对对矛盾演变的过程中,完美地述写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进行的生死较量这一千年不衰的命题,同时,更用浓浓的笔墨揭示了土地与人心的深刻内涵。
当代剧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让可疑的经验成为越来越多的活跃旋律。很多剧作家,都在书写经历性的生活,并把这种经验加以神圣化,希望它具有不容侵犯的真实面貌。于是,对经验的迷信成为当下影视界的流行色……私秘的,大胆的,肉欲的,黑暗的,变异的……通过挑起消费者的窥视欲,而 “隆重”进入消费文化流通领域的经验类型,便轻易登上霸主的舞台,并获得隆重威严的书写地位。相反,那些孤独的个人的经验类型,似乎注定只能继续孤独、寂寞下去。
而《坚》剧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时尚文化”的又一缕圣光,特别是在国土资源题材影视剧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下,这一点显得尤为珍贵。从这个意义上说,黄世英的《坚》剧,不仅仅是一部阳光的表达经验的剧作,更是经典的反经验的重要作品。
在经验层面上所提供的国土资源职业生活中特有群体形象的生活细节,使整部小说肌理丰满、纹路清晰。无论是对权力社会微妙关系的洞察,还是对人物心理细小变化的把握,甚至对生活细小情节的捕捉,《坚》剧都堪称典范。
更重要的是,作者能将自己这种琐细具体、不动声色、丝丝入扣的写作精神贯彻始终。通过耐心地叙事,一点点地建立其特有的黄氏影视作品的丰满而温润的元气。而同时,作者对语言反复的提炼,通过语言、故事、时尚元素的甜蜜结合,来弘扬文学精神、凝聚文艺元气的做法,又是反经验的最好展示。
从《坚》剧厚实的语言功夫中不难看出,此剧表面看是在描绘密实的经验和喧嚣的现实,其实,作者真正渴望触摸的依旧是人性的核心,这才是黄氏作品的内核之所在。这部《坚守十八亿红线》,就为人性的丰富和复杂提供了生动、准确的注解。
剧中的稽查大队大队长毛乌素、队员夏小雨,是全剧贯穿始终的一、二号人物。毛乌素的刚正不阿,夏小雨的质朴纯洁,局长秦朝仁的理性冷静,以及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都在剧中一个接一个的素描故事里得到圆满地展现。
强烈的现实性和浓厚的浪漫与理想主义色彩,让置身于政治职业生活中的特有群体形象跃然纸上,给读者以强烈的时空感和现实感,而这种恍若发生在读者左右的人和事,却更加深了观者对作者展现的人性内在本质和土地与人心、人类固有的土地情结等文化内涵的印痕和理解。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瓦尔特·本雅明说,“写一部小说的意思,就是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把深广不可量度的带向极致”。走向极致,拒绝妥协,这是一种令人尊敬的写作精神,黄世英的写作精神正是如此。那种通过燃烧生命之火,用凝练的笔墨展现生活体验本貌的劳作,当是时下应当提倡的文学艺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