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4日
第04版:

人生百“面”

李吉芳

面条起源于中国,品种数以千计,世界各地都有它演绎的人生。我不是美食家,却记得自己人生中的几碗面五味俱全。

最亲切的当然是母亲做的手擀面,小时候,白面还很稀罕,常年吃玉米面、高粱面、豆面和地瓜干,尽管我们家祖上做过白面馍生意,和面用的大陶瓷盆,宽厚的面板,粗壮的擀面杖,笨重的切面刀一应俱全。

做手擀面先是和面,舀上几瓢面粉倒在大陶瓷盆里,慢慢加水,还要面净、手净、盆儿净。和好的面稍微醒一会儿,放到案板上揉搓,擀成韭叶厚的面片,再叠起来切成细条,下到开水大铁锅里。

软糯细滑的口感,再配上几根自己家腌的老咸菜,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啊。

“机器面条”适合做凉面条,时节上非得等入伏以后。吃的时候多加蒜,防拉肚子。母亲把面条下到锅里,才呼唤父亲打水。父亲顶着烈日,把深井里冒着凉气的水桶挑到灶边,面条刚好出锅。用凉水过上三五遍,盛到碗里,加上黄瓜丝、香椿段、腌胡萝卜丁等菜码,再淋香醋蒜泥麻汁,拌匀了吃下去,如同炎夏里美味的冰淇淋。

后来,出去上学了,最难忘的是高三那年的“夜面条”。那几年正长身体,活动多、饿得快,下了晚自习,饿得前心贴后心,只好钻被窝睡觉。好在那时候语文老师的夫人开始做“夜面条”了,在自家小厨房做清汤面。虽然没有桌子、凳子,我们都是站着或蹲在灶台边吃完那碗面条,我们却乐此不疲。

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去邻县城复读,伙食不是一般的差。在这里就是好好学习的,哪能讲究吃喝?每天就是做题考试,吃的什么已经没有记忆了。

学习再忙也有松口气的时候,同学们就相约去电影院旁边的兰州拉面馆去吃碗面。那个馆子是一个很长的屋子,里面摆满了长条的桌凳,买面不直接收钱,而是要先买一个类似于游戏币的面牌,交给拉面师傅,才会给你一大碗拉面。

那是怎样的一碗面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清的是汤清,白就是白萝卜片,绿是香菜、蒜苗,红是辣椒油,黄是面条黄亮,冒着热气,上面漂着薄薄几片牛肉,趁热加上大量的米醋,还没有入口,那股香味浸染着鼻腔的每一个细胞。

在这之前,没有过这种吃法,醋可以随便加,辣椒油能随便放,居然不要钱。牛骨清汤的鲜香,大量香醋的酸爽,豆瓣红油的辛辣,组成的复合味道舒畅口腔里每一株味蕾。这种感觉刺激全身的每个汗毛孔,有着通透的快感。

在复读班里,我们敢偷偷跑出去,吃这么一碗色彩斑斓、味道丰富的兰州拉面,也稍稍给自己一丝喘息。虽然这一顿“饕餮盛宴”要付出每天少吃一个馒头饿肚子的代价,我认为也是值得的。我要好好学习,上大学,找工作,挣了钱,天天吃拉面!

考上大学之后,天天吃面的理想却没实现。学校驻地的主食是煎饼,水分少、较干燥,形态似牛皮,却口感筋道,食后耐饥饿。

据说食用煎饼需要较长时间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促进面部神经运动,有益于保持视觉、听觉和嗅觉神经的健康,延缓衰老。

这可能仅仅是一种说法而已,煎饼给我的感觉就是直到牙齿嚼不动了,才算吃饱。偶尔在学校食堂吃碗刀削面解解馋,就算吃面而已。

真正能够我行我素吃面条的时候,却是我对面条最没好感的时光。刚上班的那一年,医院里没有住的地方,亲戚给我找了一间破产公司的办公室当宿舍。那间屋子在三楼,西面有个硕大的窗户,没有窗帘,西晒厉害。

夏天我把凉席藏在床底下,晚上睡觉还跟烙饼一样。在这样的地方吃饭就更不用说了,我有一个在实习时买的小电炉,就在上面用小锅做面条吃,吃的最多的就是“蒜香面”。在老家带来的一兜子做种子剩下的小蒜瓣,当做“葱花”。

一般是早上不吃饭,午饭半斤“蒜香面”,晚饭半斤“蒜香面”。这样的食谱一固定下来就是几个月,但食物的搭配有它的规律,比如做面条,有水萝卜丝、茄子丝炝锅面,最简单也得用香葱啊。

不管从味道上,颜色上,“蒜香面”都是个另类。但是,没有办法,我的工资只有271.4元,单位上的人情道往,女朋友还在外地上大学,又不好意思给家里伸手要钱。就这样,只有女朋友来看我的时候,我们炒上4个菜,开顿洋荤,剩下的时光,就只有“蒜香面”了。

虽然被“蒜香面”恶心了不短的时间,我还是对吃面无悔初衷。在济南进修时,我们喜欢去省立医院后面的西市场吃手擀面。看来时光的流转是有轮回的,依然忘不了小时候母亲做手擀面的影子。

那是一个夫妻小店,当街一个铁皮大案板,还是一样的流程,但是面条切得很粗。有两种浇头,一种是猪肉丁的,太过油腻;一种是鸡肉丁的,太过辛辣。完全没有母亲做的手擀面的味道,去吃它不仅是为了怀旧,更为了省钱,那时候还没结婚,日子过得依然紧巴。

直到年逾不惑,虽然不敢说走过南闯过北,也算是去过一些地方,品尝过武汉热干面、宜宾燃面、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延吉冷面、河南烩面等许多有名的面条,但终究没感觉到特别好吃。真应了祖父在世时说的一句话,“吃好东西吃得牙根子黄了,饿上3天,吃糠咽菜都觉得香。”

是啊!过去,吃碗面条就是一种奢望,一种追求,甚至它竟成了我特有的度量衡,家人买稍贵一点的东西,我就会用面条的标准去评判,“买这么个东西的钱,得买几斤面条?够咱们家吃多少天?”这样的口头禅就会不经意说出来。

今天想吃上一碗面条,已经是太简单的事了。然而,一粒沙子可以折射一个世界,一碗面可以见证一段历史。这人生的几碗面,融进了太多亲情、爱情、人情,也融进了苦涩与抗争、知足与感恩,只有不忘初心,憧憬未来,才能活出更精彩的百“面”人生……

2024-07-14 李吉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6146.html 1 人生百“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