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就家庭教育、人格培养问题,采访了全国家庭建设专家智库成员、曲阜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主席孔令绍。
记者:为什么现代教育中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孔令绍:我认为,家庭教育应当走进孩子的心里,让他在快乐中成长;培养教育孩子,不是让他出人头地,而是让他具备健全的人格。
现实中,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孩子的天赋不同,就应因材施教,走不同的发展道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成人,成人的标志就是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不成才无关大碍,不成人将毁其一生;有了健全的人格,不管从事何种行业,人生都会出彩。
那么,健全人格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确,就能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正确的是非判断;价值观正确,就能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世界观正确,就能对世界上的人和事有一个正确的逻辑判断。有了这些正确的判断,一个人才能立身于世。
记者: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孔令绍:我认为,家庭教育是让孩子形成是非观念的阶段,学校教育是让孩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社会教育是让孩子巩固“三观”、验证“三观”的阶段。
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最重要。因为作为基础,家庭教育是先入为主,孩子0岁至6岁如果能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对青少年时期学校教育中正确“三观”的形成将会起到关键性奠基作用;学校教育是孩子正确“三观”形成的攻坚阶段,这个时期家长应做好辅助和支持。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巩固阶段、验证阶段;社会教育是一个立体式教育,它极其系统和复杂,并且一个个体很难左右。一个孩子,经过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正确的“三观”已具雏形,但社会上的一个负面影响,就可能将其脆弱“三观”打碎。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做到:依法行事,人人敬畏法治,自觉遵守法律;依规行事,这是法治以外的道德层面,人人都应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做事,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人人释放正能量,让正气有市场,让戾气进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