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集广播剧《尼山暖阳》日前登上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节目。在时下连续剧动辄数十集的情况下,《尼山暖阳》只有三集,可谓精短。然而,就是这三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剧却迎来喝彩声一片——有血有肉、声情并茂、真挚感人……无数的赞语让人们惊喜,让人们感动。多年不见的广播剧,究竟以什么击中了听众的心灵?
《尼山暖阳》讲述的是孔子故里的小山村在村支书孔佑华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康养中心的失败与幸福食堂的成功为线索,串起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在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村委一班人推动“孝亲敬老、和睦乡里、忠义担当”等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融入基层治理,让幸福从“食堂”出发,让孝善和睦成为每个人心中的“暖阳”。
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尼山暖阳》从种种平凡中发现了生活的不平凡。这或许是它赢得口碑、获得成功的原因。
“平凡小事”不平凡,在于写出了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文如见山不喜平”。无论小说还是戏剧,一部优秀的作品在情节设定上一定是跌宕起伏、柳暗花明,情节的走向要出乎受众的意料。这部广播剧写的是村委一班人如何为群众办实事,乡村里的事大都繁琐平凡,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波澜起伏。但在这部剧中,作家精心选取了养老、孝亲、和睦这三个切口,以尼山村为个例,从小切口寻找矛盾冲突,精准反映了群众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这样的设计,让平凡的乡村琐事变得生动起来,人物和故事都十分丰满。剧作之所以感人,在于作家真正走入人民大众,在朝夕相处中体会到群众的需求。村委一班人在支书孔佑华的带领下,在大大小小矛盾的化解中提升着尼山村群众的幸福感,反映了大时代的乡村变化。
“平凡人物”不平凡,在于打破“高大全”的样板范式。剧中的主要人物是村支书孔佑华,他懂经营,会管理,勇于奉献,有胆有识,为了筹办幸福食堂,能一下捐出100万元的股份和分红,可以说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典型。如果仅仅是这样,人物的典型意义其实是打折扣的,原因在于“完美无缺”的典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脱离实际,拒人千里。《尼山暖阳》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堕入“高大全”的老套,而是以他与哥哥二十多年不能相融,反映了他的心胸狭隘和认知不够,当然,剧中又通过他的反思,认识到“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知错即改的品质又衬托了他的伟大形象。剧中除了“不完美”的孔佑华,还有“不完美”的刘红梅、张二妮、杜文龙、小雪,这些“不完美”或大或小,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让人物有血有肉,闻其声如见其人。
一部剧作要成功,说到底离不开火热的生活。村支书“孔佑华”的人物形象并非完全虚构,原型即来自济宁市乡村振兴一线的几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由此可见,生活从来不缺少“美”。只有作家甘于深入生活,悉心观察,认真思考,精心创作,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