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第04版:

圣贤故里 孝善新风

李云鹏

“咱村里建了一所幸福食堂,热乎乎的饭菜吃得香。弱势群体都受关爱,谱写出孝善文化动人乐章……”这是广播剧《尼山暖阳》开场的一段山东琴书演唱。该剧主旨厚重感人,影响广泛深远,实现了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媒体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乡村振兴题材的广播剧精品。

正如唱词中所述,为了让村里老人吃上一口热乎饭,孔孟故里的尼山村委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为老人们办了一所幸福食堂,由此引发出一连串党员干部带头关爱弱势群体,全村上下齐心共建美丽乡村的感人故事。该剧选材视角新颖独特,揭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村支书孔佑华等人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从解决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养老问题出发,身体力行,用真情、爱心温暖着每位老人,感染着每位村民,“孝亲敬老、文明有爱”的传统美德如绵绵细雨滋润着每位村民的心田,不知不觉中村里的风气发生了改变,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那些家长里短的矛盾也在慢慢化解。

剧中人物形象立体丰满、真实动人。主人公村支书孔佑华不仅是典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一方父母官,还是儿子、丈夫、兄弟,多重身份的设定使得人物形象真实而又丰满。他出身农村,内心始终对自己的家乡饱含深情,自己富裕了,还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回报家乡父老。在建康养中心、办食堂的过程中,村民的指责、家人的不理解,使得孔佑华一度处于两难的境地。剧中多处运用了旁白和内心独白,把人物挣扎纠结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这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也发挥了广播剧以声音见长的优势,将人物心理活动以形象可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此外,村民杜二狗、刘桂花、张二妮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整部剧充满了淳朴而又真实的生活气息,也是非常成功的。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写戏就是写人,人物是一切行动的始末。《尼山暖阳》里的每个人物的塑造既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人物形象丰满、多面,遵循了戏剧创作中塑造人物的规律。

《尼山暖阳》在情节设置、结构组织上都进行了创新,以三集总计一个多小时的时长,通过采用点面结合的片段式叙述,描绘出一幅真实、生动、鲜活的新时期乡村生活的美丽画卷。通过讲述康养中心没有办好,孔佑华等人遭众人指责,再到决心办幸福食堂遇到一系列困难,串联党员干部带头关爱弱势群体、解决家长里短的矛盾一系列情节片段,使故事线索清晰,人物形象饱满,听众虽不在现场,却能以旁观者的姿态参与到故事中,深刻体会到了以孔佑华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员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感受到全村上下齐心共建美丽乡村的暖心画面,达到了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振动”。

语言生动、演播声情并茂、音效烘托得恰如其分,也是《尼山暖阳》的成功之处。如几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旁白,精炼、准确地表达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康养中心出了问题,老人要求退钱的场面,巧妙地运用音效渲染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听觉想象能力,让听众的情感随着人物的行动轨迹跌宕起伏,喜怒哀乐。

2024-05-18 李云鹏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1905.html 1 圣贤故里 孝善新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