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集广播剧《尼山暖阳》日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节目播出,以真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尼山村群众在支书孔佑华带领下,发展经济,化解纠纷,推动“孝亲敬老、和睦乡里、忠义担当”融入基层治理,演绎了一曲孔孟孝善文化的赞歌。为加深对本剧的认识,本报约组了《尼山暖阳》编剧、著名作家温燕霞的创作手记及多篇评论,现陆续编发,以飨读者。
三月的济宁非常美,天空湛蓝高远,太阳金红绚烂,街道洁净如洗,一树树的杏花、迎春花、海棠花迎风招展,阳光和春风暖融融的,我的心也暖洋洋的。
这些天,在济宁市委宣传部有关同志的陪同下,我先后到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曲阜石门山镇西焦沟村、息陬镇北元疃村、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小雪街道武家村等十多个村庄进行了细致的采访,主要了解作为孔孟故里、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济宁地区,如何充分发挥文化优势,通过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孝善文化入手,以德治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基层治理,为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的事迹。
第一次走进鲁西南乡村的我,被那些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兴旺发达的产业基地、人们为乡村振兴发展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呈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震撼、打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有曲阜石门山镇西焦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树亮、曲阜息陬镇北元疃村的党支部书记张佃壮、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党委书记宋伟。
因3月份我去八里沟村时,宋伟书记在北京开会,我俩没能见上。所以,在我第一次的济宁之行中,只有张树亮和张佃壮这两位朴实的汉子,犹如尼山脚下民宿村里盛开的硕大月季,在我的记忆中尽绽芳华。
张树亮中等个子,身材有些削薄。村民们提起他,个个伸出大拇指,夸他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关掉挣钱的影楼,回村竞选村支部书记,上任后以身作则,想尽办法发展村集体产业;夸他为了解决村里年轻人的后顾之忧,照顾村里三分之一以上的公管老人和空巢老人的生活,拿出自己当支部书记的工资作为启动资金,在西焦沟村成立了爱心基金会,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捐助、老人子女自觉缴纳孝德善款等方式筹集资金,于2018年6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了西焦沟村幸福食堂。
从此,村里的孤寡高龄老人每天交5块钱便能吃上两顿营养卫生的可口热饭菜,解决了年轻人和老人的后顾之忧,张树亮还在村民中大力提倡孝德之风,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关爱孤寡老人等活动,让村里的乡风建设更上层楼。
这天上午,我来到西焦沟村幸福食堂。干净的厨房里,一个60多岁的女厨师洗了十多个窝瓜,切好了一盘肉,旁边摆着一桶橙黄色的液体。我正想问是否是鸡蛋液?女厨师指着热气腾腾的蒸锅说老人们牙口不好,等下给他们做玉米糊,外加窝瓜炒鸡蛋和一碟青菜。
这时来了三个等着吃午饭的老婆婆,其中一个老婆婆85岁,腿脚有问题,她的大儿子死了,小儿子在外面打工,老伴没了,她一个人生活。旁边那个又矮又瘦的老婆婆今年84岁,儿子是个盲人,儿媳是用女儿换亲过来的,以前生活非常苦,现在孙子和儿媳在打工挣钱,她吃上了低保,生活还过得去。
另外一个90岁的老婆婆只生了一个闺女,闺女在城里工作,女婿是做生意的,家境不错。女儿、女婿多次要接老婆婆去城里生活,老婆婆不肯。说到城里住分层式楼房就像在坐牢,不如住在自家的老屋里安逸。可90高龄的她又如何能让张树亮放心呢?
为了更好地照料这些老人,张树亮和村两委的同志商量后,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面那栋楼房的一层改建为老年公寓,让这些腿脚不便、逐渐失能的老人住在里边,一日三餐在幸福食堂吃,老人们平时还可以到文明实践站点单看戏、阅读书报、锻炼身体。
我到其中几位老人的住房看了看,窗明几净的,收拾得挺干净,说起幸福食堂,他们全都绽出了灿烂的笑容。
“张书记是个好支书,他工作那么忙,还天天蹬三轮车去给食堂买新鲜菜。他还当义务厨师呢。”
“从2021年开始,村里80岁的老人吃饭就不收钱了,没到年龄的人在这食堂吃饭,每天两顿收5块钱,非常划算。”
“村集体开办了幸福馒头社,做的白面馒头又大又结实,村里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定制。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十多万的收入呢。”
老婆婆们牙齿不全,话却说得清晰。张树亮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说起幸福食堂,他感谢村委和上级的支持,更感激市委宣传部和爱心企业的关照与力挺。当年市委宣传部在县里挂职的干部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他们村的幸福食堂很受群众欢迎,不但写稿进行宣传,还牵线介绍爱心企业过来考察。其中一家爱心企业后来与市有关部门签订了2000万元的捐赠合同,只要村里开办了爱心食堂,就能从这家企业的捐赠中得到5万元的补贴费用。这一举措大大地激励了各村创办幸福食堂的热情,也给予已办幸福食堂的村庄实际的支持。
当我问起他办幸福食堂的初衷时,张书记说民以食为天,老人的两顿热乎饭菜关乎孝道,关乎民情,这件事要是做好了,老少都得利,家家能放心,村里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所以他才想尽办法去做,大家也非常支持。
那天我在幸福食堂的墙上,看到了村民的捐赠表,有人捐1000元,有人捐300元,也有人捐20元,不管钱多钱少,都代表了一颗真心。捐赠表旁边还摆着个木橱,橱子里放着老人家吃饭的碗,上面贴着老人的照片,怕老人认不出自己的碗筷或者记错了。
“这个橱子是张书记设计的,这几年到食堂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有时经费不够,张书记自己掏钱买菜。张书记的爹是个煤矿工人,他把老爷子的工资也拿来倒贴办食堂了……”
“张书记以前开影楼挣的钱都贴在幸福食堂里了,你看,老人住的这些房他也贴钱装修了。他是把别人的爹娘当自己的爹娘来养。真是个好人啊!”
那三个等吃中午饭的老婆婆再三拜托我,有机会一定要在报纸上多宣传他们的张书记。那位84岁的瘦小老婆婆更加激动,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放:“张书记是俺的救命恩人呐。俺以前住的老屋是危房,有一次下暴雨,家里进了水,俺没地方去,只好躲在桌子下面避雨。哪知道水越涨越高,眼看就要把俺给淹了,张书记打着手电,冒雨跑过来把俺背出去了,后来政府给俺解决了救困房,现在的政府心里装着俺们呢。”
老人们对政府、对村两委、对村支书的感激热烈而绵长,我们走的时候她们依依不舍地送到门口。结果我们刚刚走出门,就迎面碰见几个老人用轮椅推着一个老爷爷走过来。当听说我是来采访幸福食堂的时候,他们建议我一定要去村委会看一看。
西焦沟村的村委办公室是栋不起眼的两层楼房。我们过去时,院子里的两排凳子上坐着十几位晒太阳的老人,旁边是成排的月季花和杏树,老人的白发与盛开的鲜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却又出奇的和谐。
原来,现在的西焦沟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人烟稠密,村民们常为屋檐滴水、灌溉田地、养羊的数量、牛羊粪的处理等事情闹矛盾。
为了促进村里的乡风建设,张树亮从孔子老先生那儿找到了办法,在村里开展“烦事德讲礼——老街坊和村支书拉呱”的活动。每个月花3至4天的时间接待村民,为他们调解纠纷,用此办法消弭了不少矛盾。
张佃壮如同他的名字一般,身材敦实,声音洪亮,说话语速有些快,地方口音浓重,有些话我听不明白,还要宣传部的同志“翻译”。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快了解了北元疃村的相关情况。
息陬镇位于曲阜东南方,距城区十公里。春秋时期,息陬镇境域属陬乡,孔子曾在此作《春秋》。 按说此地有圣人遗风,民风应该更为淳朴敦厚。可张佃壮书记却告诉我,北元疃村以前很穷,治安非常乱,有不少村民以挖断穿村而过的公路,强行抬车收费为生,时有偷盗案发生。
1993年接任村支书之前,张佃壮在外做生意,是村里有名的能人,后来他回乡竞聘上了村支书,针对村里的乱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奋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拍卖村里河段的采砂权,为村集体经济赢得了第一桶金,随后致力发展多彩农业,打造形成了金银花基地、鲜花种植基地、苹果和中药材基地,同时积极开展农业与文化结合的观光旅游业,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
北元疃村因此连续多年被曲阜市委、曲阜新区、息陬镇党委政府评为“五好村党支部”“先进村民委员会”“社会治安先进单位”“农村财务管理先进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村庄规划建设先进单位”。
张佃壮本人相继当选为曲阜市第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获得2019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称号。2020年又被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由此可见,张佃壮成就了北元疃村,北元疃村也成就了张佃壮,可谓真正的双向奔赴。
在经济条件明显优于西焦沟村的北元疃村,幸福食堂的处境有些尴尬。由于村民的收入普遍较高, 即便村两委给予符合条件的老人免费吃食堂的权利,除了孤寡老人锚定在幸福食堂吃饭外,其他长者宁肯在家里吃,一则不用来回走路,二来吃得自由。因为这个缘故,当我参观该村食客稀少的幸福食堂时,非但没有为此惋惜,反而为他们高兴。因为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村里将敬老孝亲的工作认真落实到了每个家庭。
以上两位村支书的采访笔记我做得比较详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许多细节,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后,融进了剧本中,比如村民挖断路,想靠抬车费发财一事,就在第七稿中出现过,后来被改掉了。《尼山暖阳》一剧中,村支书孔佑华的身上,有张树亮和张佃壮的影子——竞选村支书之前,都在外做生意,有相当的运作经验和实战能力,是村里的能人。为了村里的发展,他们舍弃了自己的事业,回乡当了一名村干部,以忘我的精神带领村民摆脱了贫困,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道路。
而熟悉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党委书记宋伟的人却异口同声地认为,《尼山暖阳》中的村支书孔佑华是以宋伟为原型塑造的。
的确,孔佑华身上有许多宋伟的影子:小时挨过饿、受过穷、辍过学,长大后当过兵,开过公司,发了财,后来他和前面的张树亮、张佃壮一样,为了家乡的发展,回乡当了一名村支书,为了发展村集体企业,累得耳积液侧漏,瞒着家人做了两次开颅手术。伤口还没痊愈,又开始为集体事业奔忙。为了启动村集体的项目,他个人垫资几百万元,后来又将自己的巨额股份捐给村集体,从而使后八里沟村形成了互联网+商业、科技、教育、养老、生态旅游等产业格局,安置了2万多人就业创业,让村庄从最初的负债累累发展到现在拥有40多亿元资产,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美丽村幸福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宋伟本人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2019年7月26日,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20年12月,被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为2020年度“最美退役军人”。2023年8月,被表彰为第十二届“中华慈善楷模”。
拥有这般杰出业绩的宋伟,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笔下。只是广播剧中的尼山村,村经济才刚刚起步,许多发生在宋伟身上的精彩故事没能用上,我只有将他和另外几位村支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弘扬孝善文化切入,以开办幸福食堂为主线,将他们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实际行动关爱弱势人群的“魂”与“神”注入人物性格中,从而使孔佑华身上发生的故事既平凡又不普通,既亲切又不失生动,让人物显得可亲、可敬、可信。
由于对鲁西南的风俗民情不够了解,《尼山暖阳》的初稿出来后,得到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热忱指导,济宁市委宣传部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讨论,集体为剧本创作保驾护航,让我修改时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为了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我又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从而增进了我对剧中故事和人物的理解,给了我更多的智慧与力量。经过前后十七次的修改,《尼山暖阳》的剧本终于定稿。
这时已是2024年的初春。我眼前浮现出去年此时鲁西南大地上那灿若云霞的杏花。狂风骤雨过后,杏花的花瓣哪怕飘落在地,也要化作护苗的春泥,继续给大地提供养料。而枝头上依然挺立的花朵艳红如胭脂,又似缕缕洒下的春阳,给人带来温暖与和煦。相信通过导演、演员二度创作后的广播剧《尼山暖阳》也能这般,在家长里短的叙述中,在激情澎湃的演绎中,让听众感受到来自孔孟之乡的真情与温暖。
【温燕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挂职) ,江西省作协副主席。其主创或参与的广播剧、电视剧、小说等先后十余次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