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拓寿教授以《祭孔的传入与在地化:以日本〈古今著闻集〉为例》为题开启此次专题系列讲座第五讲。他提出,日本朝廷从飞鸟时代末期(701年)开始,在官僚培训机关“大学寮”内举行释奠。而在平安时代中期,仿照中国唐朝《开元礼》制定的律令施行细则《延喜式》(927年)中明文规定,官方释奠需要进献三牲与兽肉加工品。但通过藤原赖长《台记》(12世纪)中的记载可以得知,在祭孔活动中,官方、私人都不再供献一切兽类了。水口教授认为,这主要是受到当时佛教的杀生禁忌,以及日本“神祇祭祀”的兽肉禁忌的影响。他还指出,直至镰仓时代,这种礼制的转换达到了完成。当时贵族橘成季撰写的短篇故事集《古今著闻集》(1254年)记载,孔子曾经托梦告知,他在日本与忌食兽肉的“天照大神”(日本皇家的祖先神)共享释奠,因此释奠必须排除一切兽类。
由最初仿照唐朝释奠使用祭肉,到“孔子托梦,命莫供肉”,体现出释奠传入日本后逐渐在地化的过程。一方面,“孔子”须考虑“天照大神”是日本神祇的等级秩序,释奠应排除兽类这样的“秽食”,一切都该接受“此朝”的规矩;另一方面,“两神共享释奠仪式”这个要素的加入,其实最终维护了孔子与释奠。水口教授认为,“孔子”与“天照大神”的关系论,以及孔子、释奠的价值论,都与《古今著闻集》的世界观基本构造相呼应,即在橘成季的世界观里,“天照大神”与“孔子”分别是支持日本政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重要支柱。
(水口拓寿:日本武藏大学人文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