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记忆里,小秦岭地区相当有名,纵向思绪既有老子函谷跨青牛出关弘扬大道,又有李世民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的情感抒怀;既有韩愈的“荆山已去华山来,日照潼关四扇开”,更有清人峻德的“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的潼关记忆。
小秦岭地区的横向地理叙述,就更加清晰了。主脉自西向东,支脉分向南北,形成大小峪道,山高坡陡,峰峦叠嶂,岩石裸露,土层浅薄的小秦岭。小秦岭伸向黄河的手臂,则支起了函谷、潼关的古道。黄土台塬的沟壑,更让历史的战车在此掀起了滚滚烟尘。
无独有偶,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一场空前的找金大战也打响在地质学家们所称的小秦岭金矿带上。有幸的是,我与国柱兄都曾参加过这场战役,国柱兄及他的主人翁团队陕西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在战场之西的陕西潼关境内,我与我的老单位河南省地质局机掘工程队(后合并入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探矿三队),在战场之东的河南省灵宝县故县镇的老鸦岔、红土岭地区。尽管我们的相识是在距此20余年后的2008年,但当年一“墙”之隔的渊源,出生地的“一衣带水”,地质队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唤回的久违记忆,更使我珍惜案头的这部《小秦岭找金人》。
小秦岭金矿带位于陕西省东部和河南省西部,主要由小秦岭、崤山、熊耳山3个矿田组成,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小秦岭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西南缘,属豫西断隆区。金矿赋存主岩是太古宇太华群变质岩和元古宇熊耳群火山岩。小秦岭金矿田,则位于豫陕交界的灵宝、潼关一带,面积约90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本区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金矿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除原探明的文峪、耄寨峪大型金矿床外,又新探明了四范沟、畎湖、灵湖、上宫、星星印、瑶沟等一批大中型金矿床。抢马、老鸦岔、东闯、文峪等矿区的储量又有了较大增长,其中东闯已发展成为大型金矿床。这一区域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区内已发现金矿床(点)160余处,由此也让河南的灵宝与陕西的潼关,稳坐在我国产金大县第2把、第3把金背交椅之上。
小秦岭下的潼关县,黄金生产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经历了一个跨越式的腾跃。1979年,实现黄金生产零的突破,年产黄金358两。1982年,黄金产量超千两。1985年,黄金产量超万两,跨入全国20个黄金万两县行列。1989年,黄金产量突破1吨大关,是全国黄金生产县的四强之一。2010年,黄金产量近1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夏金城”。潼关如此辉煌,靠什么?1989年10月14日,时任陕西省政协主席的周雅光讲的明白:“潼关县富了,富在黄金业的崛起上,得益于地质工作者富有开拓性的工作。”这“开拓性”的“地质工作”,其头功当是陕西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
陕西潼关小秦岭的矿产资源普查起自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陕西地质六队开始该县的黄金勘查,到90年代,已勘探提交黄金储量100余吨,为潼关县的黄金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因黄金勘探的卓著成效,陕西地质六队先后于1980年、1992年被地质矿产部授予“全国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光荣称号,其地质科研报告《小秦岭金矿地质勘查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发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经历,与我的“娘家”河南地探三队同出一脉,同结一果。而这经历的一致,血脉的交融,以及众所周知的地质队所经历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的由强及弱的阵痛,到后来的背水一战逐步走向兴盛的历程,让我更能体会国柱兄那一腔地质情结之深重。
正由于此,这种满怀激情的命笔,使《小秦岭找金人》多了一层人文情怀的文化味道,这种溢于言表的真情表露应该是此书最大的亮点。
报告文学的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的特色在于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的运用等,这些,武兄都作了较好的运用。而书中那种诗歌式的此地无声胜有声之技法的掌控,当是此书成功之大道。
正如本文开篇所说,小秦岭之地乃紫气东来、老子出关弘扬大道之祥瑞之地,愿陕西省地矿局第六地质队再跨青龙出关,开辟出更旷远之沃土;愿国柱兄之文笔乘鲲鹏遨游九霄,圈点出更广阔之疆域。
《小秦岭找金人》 武国柱 著 中国大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