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算成长了呢?
2006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怀揣着梦想和激情入职《济宁日报》,成为一名党报记者。
2023年,是《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也是我与《济宁日报》相知相伴的第17个年头。
回想这17年的记者生涯,很多采访经历和片段虽能清晰地记起,但更多的则是犹如那岁月的尘埃,早已随风而逝。但是,不管岁月如何变迁,记忆如何流逝,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始终不变的是对济宁这座城市发展的真实记录。
这17年里,我奔走在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用手中的笔和键盘,记录下了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重大项目的建设现场、企业发展的蓬勃力量、乡村振兴的可喜变化、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生态环保的有力举措、文明创建的团结一心、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奋勇战疫的感人故事等等。这17年里,我不是在跋涉,就是在苦思,用心血和汗水换取了大量新闻作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留下了一名女记者不平凡的成长足迹。这17年里,有汗水,也有泪水,有心酸,也有思想波动,但更多的是无数新闻稿件积淀的成就感,是摸着石头探索创新的满足感,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驭风前行的荣誉感。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又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肩负新使命,我继续一路前行。我走进机器轰鸣的厂房车间,记录下一个个企业勇闯勇拼、向新而行的“秘方”窍门,聆听了一位位驻企干部用心用情、助企攀登的真情故事;我有幸见证了济宁大安机场正式飞行校验的历史时刻;共青团路北延高铁连接线项目正式全线通车,我坐上体验车第一时间目睹了这条快速路的风采;在济宁港航龙拱港新建泊位现场采访时,我记录下了30余辆施工车、120余名工人拼速度、赶工期的火热场景……这些都是济宁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发出的最强音。
17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实话,我很享受记者这个身份赋予我的权利,她让我可以有机会走进田间地头、街道巷陌、工厂车间、群众身边,聆听他们的故事,目睹时代的变迁,感受城市的温暖。也是因为这份权利,我把坚守留在了新闻宣传的阵地上,我把青春留在了这个光荣的岗位上,我把汗水洒在了为群众发声为百姓解忧的道路上,我在记者这份职业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与归属。
17年,一路奔跑、一路成长。作为一名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党报记者,我在屡次重大采访活动中表现出色,多篇新闻作品获济宁市级以上新闻奖,个人也曾荣获全市人大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扫黄打非”工作先进个人、济宁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近两年,我平均每月发稿50余篇,写稿量居报社前列。
时间如白驹过隙,弹指一瞬间,如今我已年届不惑,青丝变成了白发,青春变成了皱纹。回首自己走过的新闻之路,有付出也有收获,有委屈也有快乐。但是,我从未停止执着坚定的脚步,依然奋战在新闻工作第一线。
如果要问,都17年了,你是否还有激情?是否还在执着理想?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热爱,所以激情投入;因为责任,所以义不容辞;因为执着,所以努力奔跑!如果要问,是怎样的一种动力,让你多年如一日,选择无怨无悔、铿锵前行?其实答案很简单:前路漫漫道阻且长,心中有光不畏远方,记者经历早就化作一种精神力量,扎根内心,深触灵魂,时刻鞭策着我,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勇毅前行!
《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了,我能以一名党报新闻记者的笔杆和文字,去见证这个大家都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历史时刻,何其有幸!未来的路上,我会继续循着新闻足迹,牢记初心使命,坚守责任担当,在《济宁日报》这个大家庭里,与所有同仁一起,勠力同心,挽手同行,讲好济宁故事,唱响济宁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