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02版:

退休“老报人”孙玉才

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

■本报记者 王粲

在12月22日召开的《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座谈会后,济宁日报原副总编、高级编辑孙玉才捧着《〈济宁日报〉复刊40周年全媒体典藏特刊》认真地翻阅。“《济宁日报》复刊的那年,我二十八岁,40年来见证了报社从孱弱小苗到茁壮繁茂的成长历程,对新闻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艰辛深有感触……”孙玉才对记者说。

谈到组织采访、写作、编辑、值夜班等工作,许多事情依然历历在目,特别是1996年8月黄河梁山段水患报道一事,令他终生难忘。

孙玉才回忆说,“据资料显示,1996年8月5日8时,花园口水文站出现一号洪峰,流量7860立方米每秒,13日4时,又出现5520立方米每秒的二号洪峰。两次洪峰在山东梁山孙口水文站附近汇合,8月15日零时,最大洪峰流量达到5800立方米每秒,水位49.66米,为孙口水文站历史最高水位。由于水位表现高、洪峰历时长,黄河梁山段多处出险。”时年孙玉才已担任济宁日报副总编,险情就是命令,人民生命财产安危和抗洪救灾事迹急需见诸报道,在市领导、市委宣传部和报社党组安排下,他带领一名文字记者、一名摄影记者驱车奔赴抢险救灾现场。

在梁山县委宣传部的共同组织下,中央级、省级媒体记者也赶到了现场,大家进行了集体采访后,奔赴灾情现场再次进行深度采访。黄河从黑虎庙镇高堂村北入梁山县境,沿西北边境下注,至小路口镇孙楼村北出境。此次洪水,夹带着大量泥沙,在梁山境内肆虐,沿途许多小型村庄被淹,由于政府及时撤离村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根据梁山滩涂的特点,那里的小型村庄很多以“赵那里”“张那里”等为村名,居住人员分散。抢险队员一边抢险一边疏散群众,还给他们送来食物衣服等,当时一位张姓的老大爷对记者说,“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子,每次都死不少人,现在好啦,有政府、有你们,我们都得救啦……”济宁日报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

孙玉才回忆到,当时他们几人想从一个小村庄赶到另一个小村庄,中间有不少漫漶的河道水沟,虽然道路泥泞,他们也必须赶去采访。他说,“当时,我在前面行走,两位记者在后面跟着,泥水已经打湿了裤子和上衣,但我们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着抓紧充实采访素材,把文字和图片做得更好。没想到,在走到一道不算宽的河沟时,由于水流较急,也不知河沟的深浅,我脚下一滑,摔到了水里。说时迟,那时快,摄影记者一把拉住了我的胳膊,把我拖到了这条河沟边上。记者见我安定下来,笑道‘我可是救了你一命啊,谁知道这条沟子有多深啊!’我们几人哈哈大笑,并没把摔倒当成一回事,但事后回忆还真有点后怕呢。”

夜幕即将降临时,他们一行才回到了住处,顾不上身上的泥水和腹中的辘辘饥肠,大家立即投入到文字和照片的整理中,接着赶写新闻稿。由于采访收获满满,尽管饭菜已凉,他们依然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一边还在讨论稿子,大家对于抗洪抢险工作人员的奋进精神感到敬佩,对于受到妥善安置群众的境况感到高兴,为党和政府对群众的深切关怀而激动不已。于是他们笔下生风,迅速成稿并配置照片说明,当晚就把稿件传到了总编室。回忆起当时的采访情景,孙玉才记忆犹新,只是由于时间太久,他已记不得当时新闻稿件的标题,但依然能清晰记得稿件在第二天见报后,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较高评价。

望着年近七旬的孙玉才副总编,看到他已略布沧桑的面庞,记者对于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更加肃然起敬。有他们辛苦打下的坚实基础和他们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济宁日报》一定会越办越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争光添彩!

2023-12-26 退休“老报人”孙玉才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6893.html 1 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