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第02版:

跨越四十年的文学情缘

■张建鲁

岁月悠悠,情亦悠悠。读报和写作的过程就是接受教育、领悟思想、积累知识、升华境界的过程,而陪伴我一路成长进步的就有《济宁日报》这位“导师”,它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让我念念不忘,始终感恩在心。它是我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在我需要的时候为我指点迷津,让我豁然开朗,给我激情力量,让我初心不忘。

四十年春华秋实,四十年薪火相传。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纸媒到如今的融媒体,再到如今的报业集团,一张张报纸串联起许多难忘而动人的故事,见证着时代风云,反映着济宁社会变迁。细细想来,一直觉得冥冥之中我似乎和《济宁日报》有着一份纯真而又不解的文学情缘。

自十八岁参军入伍,离开故土家园,来到南疆边陲的十万大山之巅,在军训的间隙里,在边关的月光下遥望故乡……亲情和乡情又使我悄悄拿起了笔,开始了诗歌文学创作,并陆续在部队或地方的报刊上发表。以至于后来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也都没有停笔。界碑下、哨所旁、军营里,都留下我创作的身影,一批反映边防部队前线战斗和生活的作品,记录了自己在部队点点滴滴的难忘瞬间。期间,我不定期把创作的作品虔诚地寄给《济宁日报》的编辑们,就是想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了解一位边防战士的所思、所感,所爱、所惑;汇报我的成长历程。看着一个个“豆腐块”在家乡的报纸上发表,那种喜悦之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自己的发稿篇幅的不断增加,我领取的稿费也由最初的五六块钱,变成了七八块钱,直到后来的十几块钱。同《济宁日报》的结缘,使我又找回了曾经有过、但经过岁月的冲刷渐渐淡化的文学梦。我深知,这一切的变化都凝聚着报社的编辑、老师们的辛勤汗水,正是他们对“家乡游子”和“子弟兵”的厚爱和殷切期望,使我更加坚定了在部队当兵戍边的同时,也要走好自己的文学之路。

1985年我脱下戎装,回到运河岸边稻花飘香的家乡,孔孟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对文学的痴爱进一步加深了。于是,我们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相聚在一起,“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槐树下、太白楼旁,就诞生了“野草”文学社,这也是我市较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加之我热爱文学、爱读报,以及给报纸撰写文章的缘故,认识交结了《济宁日报》的许多老师和文朋诗友。他们时常与我谈起报纸的副刊,来稿、编辑、发稿的方方面面;总会自然谈出诸多趣闻轶事。

创业的艰辛收获与文学的爱好缠绵交集在一起,生命里也多了几分沧桑和浪漫、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与济宁报社之间的互动联系也逐渐频繁起来,我们共同举办了多次主题征文和文学创作活动。1999年,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企业与市委讲师团、市文联、《济宁日报》社共同承办了“鲁宝杯”建国五十周年全市有奖征文活动。2013年5月—2015年8月,《济宁日报》特在《济宁日报·太白文化周末》上开设“人生感悟”专栏,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刊发我的散文、随笔作品,这在市级党报中是十分罕见的。第一次看到《济宁日报》为自己的散文和随笔开设的文学专栏,兴奋之余心存一份对《济宁日报》的感激之情,从那时起也觉得我和报社的文缘和感情更深了一步。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与《济宁日报》社又共同举办了“鲁宝·祥通杯”大型主题有奖征文大赛,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文学逐梦的路上,我与《济宁日报》的友谊随着岁月的沉淀似醇厚的老酒、历久弥香,至纯至真。

今天,《济宁日报》依然和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明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济宁日报》已在我的人生之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清楚记得1991年元旦这天,《济宁日报》改为周六刊,出版《济宁日报·周末刊》,套红,四版,很厚重大气,文化味特浓。几天之前我就知道了这个消息,所以那天起了个大早,想去买一份创刊号。谁知道那份报纸的创刊号非常紧俏,大家都想买一份先睹为快或收藏起来,所以我在早晨八点半左右经过报摊的时候,发现那份报纸已经卖光了,幸好报摊的老板自己保存了两份,他很慷慨地拿出了一份,与我分享,那一天我是快乐的,难以忘怀的。

时光荏苒,岁月不负。过去的四十年里,我收藏了不少《济宁日报》,包括1993年1月3日的《七彩生活》创刊号;1994年1月1日的《济宁日报·星期天刊》创刊号;2002年1月的《济宁日报·社会周刊》《济宁日报·生活周刊》《济宁日报·经济周刊》的创刊号和2003年9月23 日的《济宁日报·都市晨刊》创刊号及 2004年《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的创刊号。包括一些特殊日子的纪念版,还有诸多发表过我文章的报纸剪报。我现在常想,伴随自己一路成长的《济宁日报》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每天阅读《济宁日报》和《济宁晚报》早已成为我的一种学习生活的方式、获取创作的灵感和精神依托的源泉。四十年来,我喜欢在早晨上班前或晚餐后,把当天的报纸翻阅一遍,分捡到有用信息后,是一件幸福愉悦的事,也是一天当中一个很好的能量补充,当放下散发着墨香的报纸时,心里就感到充实了许多。

2019年元旦前的一天,那天晚上下班后,路过报社大楼时看到里面依然灯火通明,我突然想到报社看看。此时,室外温度零下六七度,而报社内却是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选图片的、校稿件的、排版面的、审稿的,每个人各尽其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没有人发现我的到来,静静地望着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一种突然升腾的感动涌上心头。这应该是他们日常工作中一次很平常的加班,可能是他们平时无数个加班日中很普通的一次。很幸运地遇见了,让我又多了许多的感慨。一群多么敬业的老师和朋友啊,平淡而从容,执著而乐观。当一份份报纸披着霞光,带着希望走进济宁市的城乡,又有多少个心被点亮,又有多少个升起的船帆正在启航……

如今,《济宁日报》社融合发展步履铿锵,斗志昂扬。对于《济宁日报》社的华丽嬗变,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祝福《济宁日报》,期待它更加绚烂绽放,在新闻宣传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新闻媒体中实现“走在前、开新局”。

迎着新时代的阳光,凝集着岁月的荣光。抚今追昔,我和《济宁日报》跨越四十年的文学情缘,仍然感染激励着我,“文学敲门窗,墨韵泡茶香”,我正用不老的青春拥抱着济宁的青山绿水,一路向前,放声歌唱。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席)

2023-12-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56894.html 1 跨越四十年的文学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