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洲
孔庙的第四进院落,是人们俗称的“十三碑亭院”,里面那些金碧辉煌、玲珑雅致的御碑亭,是金、元、清三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孔庙所立,其中金代两座、元代两座、清代九座,其内容大部分是祭祀孔子、重修孔庙和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褒扬。这些碑亭是民族团结融合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
十三碑亭院中有一块由金代党怀英所撰的石碑,碑文说:“天下为一家……期与万方同归文明之治。”意思是普天之下都是一家,希望四面八方都同归于中华文明的教化,讲述了古代少数民族女真族想要完成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产生活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先民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可以说,中华民族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维护了国家统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些碑刻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十三碑亭院中有两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碑刻,里面分别记述了清代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和准噶尔叛乱的史实。乾隆时期,清朝迅速平定了大小金川和准噶尔叛乱,有效地阻止了外部势力对我国的渗透,推动了地方的发展,这也说明我国内地与边疆人民从来不可分割。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古人说“四海之内若一家”,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强调对于各民族“爱之如一”。到了近代,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民族团结空前增强。回望历史,我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民族团结时在多个场合提及历史上的“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瓦氏夫人抗倭”“锡伯族万里戍边”等,他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它看做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十三碑亭院的碑刻中,有很多是由八思巴文、满文及汉蒙、汉满对照等文字刻成。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字,是元代的官方文字,满文是满族使用的文字。碑刻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字共同表达一种思想,那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点。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诗经、楚辞、汉赋等都有反映当时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的作品,其中也有很多是由少数民族作者所创造的。中国最权威的“二十五史”中不仅仅有汉族史,还包含完全的少数民族史,比如《魏书》《辽史》《金史》《元史》《清史》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升华史,更是今天我们不断增强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坚定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
(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