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雪
守正创新是文明前进的源泉,没有创新活力的文明犹如一潭死水,无法长盛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仅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历史观,而且对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厚的创新思想,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古人历来崇尚创新创造,主张革故鼎新。《周易》中讲“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诗经》中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学》中讲“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公元554年成书的《魏书》首现“创新”一词,书中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回溯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绝,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儿女始终保持永不僵化的创新品格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姿态。18世纪以后,有些西方学者常常根据片面资料,把中华文明描写成墨守成规、静止不变的文明。历史表明,他们并没有读懂中国社会、没有看清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的能力,守正但不守旧,坚守但并不保守。这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
回望过去,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几千年来,创新精神活跃于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体现在中华文明各个方面。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人才选拔制度创新,让一代代有识之士脱颖而出。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体裁创新,让中华文学宝库灿若星辰。《黄帝内经》《千金方》《本草纲目》的医药研究创新,让中医技术造福百姓苍生。透过历史的长镜头,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思想、技术、制度等各方面不断推陈出新,硕果累累。这是我们文化创新的有力证明,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深厚根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与时偕行,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自强不息、敢闯敢拼的企业家,在科研攻关一线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在乡村振兴热土上探索经验、找出新路的党员干部等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我们才实现了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我们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蓬勃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坚守文明发展正道,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作者单位: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