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8日
第03版: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近年来,依托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成为不少经济资源基础薄弱县乡的选择。研学、民宿、沉浸式旅游等一系列年轻化的新型业态纷纷落地,其中稻田音乐会、麦田嘉年华、乡村艺术节等节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是抢眼。这些文旅活动为县乡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给乡村带来了新气象。今年以来,“村超”“村BA”出圈,成为乡村文旅的新亮点,提供了一种以全民参与为基础的内源型乡村文旅模式。探索新的乡村文旅形态、路径和模式,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命题。

——光明日报:《内源型乡村新文旅值得探索》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不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制造强国,还是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都对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但是,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人才需求相比,现有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仍然存在。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政策。惟其如此,才能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人民日报:《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实际上是盟友,只有协作互动带来良好的协同互信,孩子的未来才能得到保证。除了教育的参与者各司其职,教师的管理行为也离不开制度性的保护。管理,既有鼓励,也需要惩戒。“学海无涯苦作舟”,所谓“快乐学习”更多是某种朴素的期待,对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予以必要的惩戒,本身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2021年3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实施,教育惩戒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实现了明确,但惩戒不是体罚,不能动不动就罚站、踢打、扇耳光,惩戒行为的严厉程度与学生的违纪程度必须是一致的。这一点无法量化,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也常常出现教师和家长教育理念不同,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因此,要让“戒尺”回到教师手上,既需要各地、各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也需要做好宣传普及、教育培训,让师生和家长都了然于心,最终兑现制度善意。

——北京日报:《老师不敢管学生到底害了谁》

自古以来,推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互学互鉴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从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到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依然充满活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以开放胸怀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新时代中国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一如既往积极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平等交流:从推动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从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到推动形成政治安全、经贸财金、人文交流“三轮驱动”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国助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融共生不断走向深入。

——新华社:《携手打造心灵相通的文明之路》

如今的一些放生行为让环境遭了殃。比如,有的放生讲“效率”,强调就近放归,所以“将买来的淡水鱼放生大海”,让放生变成了“杀生”。又如,有的放生看“面相”,不是“生面孔”的不放。如此,让鳄雀鳝这种“不可貌相”的外来物种在本地“大开杀戒”,放生又成了“放凶”……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外来物种有660多种,是世界上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规范放生行为,已迫在眉睫。

——广州日报:《立法立规,让放生规规矩矩》

(闻道 集纳)

2023-10-1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9409.html 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