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的爱好就是读报,尤其喜欢读《济宁日报》。
自从2016年与《济宁日报》结缘以来,我在这片沃土上尽情耕耘,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济宁日报》给了我广阔的创作空间,见证了我从一名业余通讯员成长为宣传骨干的历程。可以这么说,与《济宁日报》相识相知,是我人生幸福的事,也是成就我未来发展的基石。
2016年7月,我在济宁的一个工地从事技术工作。初次来到一个陌生且条件艰苦的环境,孤独、寂寞、无助一股脑地涌向我。为了打发工余时间,我开始翻看项目部订阅的报纸杂志,无意间看到了《济宁日报》,如见到老朋友一般亲切。
每日清晨,我迎着朝阳匆匆前行。到办公室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济宁日报》,从头到尾,轻轻翻阅,细细品读。看着清晰的字迹,嗅着淡淡的墨香,我不仅了解了国内外大事要闻,还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让我有了积累,有了成长,有了进步。
有时候,我会把报上看到的国内国际新闻、文学作品以及新近发生的事说给同事们听,讲起来滔滔不绝、有声有色。可以说,这份报纸,承载了我青春岁月里太多的温暖,太多的期望和太多的回忆。
我一直对写作情有独钟,业余时间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然后把它们写成稿件投给《济宁日报》。
2017年3月17日,一个让我难忘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的《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第6版《生活》版块《周末札记》专栏,发表了我写的《风筝放飞的是心境》。我抑制不住兴奋之情,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不仅把我的作品剪下来贴到小本子上,拿给项目部的同事看,还把一份报纸寄给了父母。
作为一个流动作业的外地人,《文化周末》编辑的支持和关爱,给了我莫大的鼓舞,让我更加热爱写作。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从《济宁日报》的忠实读者,变成热心的投稿人,相继有多篇文章在报纸上发表。
每当我在《济宁日报》看到自己的文章,就有一种亲切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收获,是物质世界里找不到的,也是我一生中创造的最大财富。
由于我的稿件经常在报上出现,单位领导特意把我从生产一线调入机关,负责宣传工作,从而走上了更为宽阔的事业平台。到机关工作后,《济宁日报》一直安放案头,这份第二故乡的报纸,成了我零距离的良师益友。
从此,我开始研究和摸索“这个消息为什么这样写”“这篇稿件为什么会发表”“这张图片哪里拍得好”……好的报纸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文化周末》新颖的版面、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容,让我受益无穷。报上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声时代的召唤,每首诗歌、每篇散文都是一部永恒的记忆,每个版面都设计得那么生动、精美,她深深地吸引着我。每每读过一遍,就会觉得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和智慧,还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乐趣和享受。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但我与这份报纸的情感一直在延续着。
《济宁日报》伴随着祖国前进的雄劲步伐,承载着读者的殷切期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真诚信赖。《文化周末》记录了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流淌着岁月的沧桑,讲述着动人的世界各地的故事,给了我想象的羽翼和前行的方向。
相逢是缘,感恩有你。作为《济宁日报》特别是《文化周末》忠实的读者和作者,我想说,无论时间怎样流转,济宁都永远是我的梦里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