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7日
第03版:

亲切的家乡报纸

济宁市梁山县梁山街道关庄小学 孔伟建

40年,对一份报纸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如果,将她的每个足印连接起来,将是怎样一段不平凡的历程?40年,一份报纸跟你、我、他,跟我们的世界,会有怎样的交集?从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1991年,是梁山县划归济宁管辖的第2年。这一年,我到曲阜师范读书,在学校教学楼前的阅报栏里,每天都能看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和家乡的《济宁日报》。

每当看到《济宁日报》,亲切、温暖之情油然而生。从那时算起来,我与《济宁日报》相知相伴已近30年,算是“老朋友”了。

学校有专人管理阅报栏,每天一早定时更新报纸。在资讯尚不发达的年月里,阅报栏无疑是了解世界最好的窗口。课间或者饭后,总有一群风华正茂的学子,在阅报栏前恭恭敬敬地虔诚阅读。对于学习者来说,读报,是一道亮丽的风景,难以忘怀。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各家报纸的副刊喜爱有加,比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大众日报》的《丰收》,《济宁日报》的《文化周末》,尤其是《文化周末》的《太白》文学副刊,我是每期必读的。常在《文化周末》发表作品的本土作家和外地文章大家,令我耳熟能详,钦慕不已。他们离我很近,又遥不可及。

我素有做摘抄、记笔记的习惯,读报遇见好的词句、文章,就会随手记在笔记本上。经年累月,摘抄了几十本之多。

因一份对文学的执着爱好,入学后不久,我就加入了学校组建的《鲁风》文学社。在那段青春岁月和那方精神家园里,我得以结识一些同道,他们是我的师哥师姐和师弟师妹。从此,对文学的热爱更执着了,也对各报副刊更加留意。

1994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教书。在学校订阅的几份报纸中,我对《济宁日报》的喜爱不减当年。时间长了,传达室的老师傅知道我喜欢读报,每期副刊都给我留着,有时我可以把报纸带回办公室或家里读。学校里的旧报纸不止一份,遇见心仪的文章,索性据为己有,收集起来做成剪报。

读得多了,不觉手痒,开始利用工作之余提笔写作。先是写点门槛低的散文、随笔之类,可长可短,循序渐进。写完就投给《济宁日报》《山东教育》或《济宁教育》《梁山报》等内部报刊,竟然偶有作品发表,自是喜不自胜。

2009年2月20日,我的散文诗《叩山》发表在《济宁日报》,之后的《唤冬》《邂逅清照》《秋雨之夜听阿炳》《那些手写的春联》《在时光深处等你》《又是一年三月三》《遥望洪洞》《山行》等20余篇(首)散文、诗歌在《济宁日报》发表,100余篇散文在《济宁晚报》刊登。

发表作品多了,开始在县里小有名气。2012年5月3日《今日梁山》发行以后,我写了很多反映家乡风物的小文,先后在副刊发表200余篇,我收获了驾驭文字和体悟情感的快乐。

2014年5月16日,我参加济宁市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与常在报纸“谋面”的几位作家不期而遇,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素来景仰的人。会后,我写了篇小文《一面》,发表在《今日梁山》副刊。

2015年,我被县政协聘为文史研究员。随后,走访了不少地方,搜集了不少文史资料。每次调研,我都为脚下这方土地厚重的文化所折服。每次座谈,我都从亲历者那里收获校园里得不到的知识。

参观嘉祥武氏祠汉画像博物馆后,我写了《寻访武氏祠》,陆续写了《那一袭青衫》《青山寺寻幽》……发表在《济宁晚报》等报纸副刊。

我常常想,搞采访、写作的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是什么力量激励他们在这条路上奋力前行,跋涉不已。当我跟一些作家有了一面之缘,当我在报刊之上一次次读到他们的文字,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看见了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勤奋耕耘。

回首结缘《济宁日报》的30年,我从青涩学生到初为人师,从笃好文学到加入作协,走过的每一步都历历在目。是家乡的《济宁日报》和那些躬耕不辍、默默无闻的编辑老师,还有来自本土的作家老师影响着我的前行与蝶变。

几十年来,不管时光怎么改变,不管工作单位如何变动,我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不仅从未改变,反而与日俱增。在纸媒千锤百炼,数字报刊比翼双飞的今天,我开始将每期的副刊数字版收藏起来,碎片时光慢慢品读。

锦绣年华四十春,福熹普惠故乡人。1983年12月26日,由中共济宁市委主办的《济宁日报》正式复刊,今年又迎来她的40华诞。40年,她风华正茂,在金子般的岁月中迈出坚实的步履,她的目光更深邃、步伐更加坚定、姿态更雍容。

在《济宁日报》复刊40年这个我们共同期盼的日子临近之际,请接受一个虔诚作者、热心读者的祝福:《济宁日报》,你的明天值得期待!

2023-10-07 济宁市梁山县梁山街道关庄小学 孔伟建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7524.html 1 亲切的家乡报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