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7日
第03版:

周 末济宁故事

月出东山上

赵波

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艾青说:“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我的老家在凤凰山以东的城前镇南岭村。村子不大,空气很好,远远的四周青山绵绵。

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把家搬到了尚河。至今我也没弄清尚河、青邑、犁行、渠庄、圈里、北王这些地名的含义,只是觉得上口、优雅。

每年中秋节的时候,父亲总会用自行车载着我回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过节。叔叔们尚未分家,姑姑们尚未出嫁,好大一个家,过节也是人声鼎沸。

那时的家宴简单,回去的时候夜色初上,四周的景物依然清晰可辨。在09公路标村段,有个大大的坡,父亲就推着车子,我们慢慢走到坡顶。停足间,一轮硕大的月正出于远处的东山之上。因为年纪尚小,那时候觉得老家的路很长,街道也很宽,秋天地里的农活也很多。留在记忆里的那轮明月,至今还是最大最美的。

“玉露金风满桂枝,清光因此更华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经历夏的酷热难熬,已是秋高气爽,寒冷尚远,仲秋正是一年里最舒适的季节。在春耕夏耘的辛勤劳作之后,终于迎来瓜果飘香、庄稼成熟的丰收时刻。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一轮明月契合了人们对团圆的情感期许,对圆满的审美认知,寄托着人们对团聚的美好向往。

天清人近月,风动叶鸣秋。千古一月,望月怀远,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在这个共享明月的节日,渴望团圆、期盼团聚的心情自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中秋,诗意中有伤感,旷达里透出乐观。分离恰恰凸显了团圆的意义,一年中的月满,唯独中秋之夜让人觉得格外珍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比不得现在,中秋节、春节,在我幼小的心中是渴望的。一块老月饼,就感觉极大的幸福和满足,不像现在,赏光似的,给家人面子似的,才吃上一小块。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家人团坐,灯火可亲。小时候的中秋,母亲在晚饭后才拿出月饼,让家人品尝,叫作“圆月”。后来的中秋节,渐渐让给电视上的晚会,现在又让给手机里的视频,坐在一起谈笑的时光愈发罕见。当时,父亲还在;当时,只道是寻常……

后来,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我们的国家也强起来。家国情怀,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感受尤为强烈。国好家好,国富民强,我们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中秋一夜月,千载家国情,家和、民安、国泰一脉相承。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一捧月光清澈洒下,一块月饼慢慢咀嚼,这其中应品出家国的味道。无论身在何地,中秋的明月与月饼的香气,总能勾起游子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总能勾起我们深沉的家国情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是一年中秋至,又是一载好时节。品悟中秋,寻觅的是乡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回首,长空万里,云无留迹,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月出东山之上,像极了小时候的那轮。

2023-10-07 赵波 周 末济宁故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7522.html 1 月出东山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