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3日
第04版:

邹城地域文化“藏”在哪里

刘贵之

邹城,历史悠久,文蕴深厚。灿若星辰的文化名人,妙趣横生的文化故事,为社会、为当代贡献了许多原创的思想精华和名言警句。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当你在不经意间,可能就踏在了古代圣贤名士的脚印上。

邹城地域文化,是大中华文化之下的一个文化分支,是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从地域上海拔不高,但文化之峰高点众多,可以说是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具体说来,可用一源、三流和多点概括。

一源。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文化、根文化。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发祥地——郭里,既有聚落遗迹、后裔繁衍,又有祭祀庙宇和传说故事。在郭里爷娘庙村南,有传说中伏羲女娲“滚磨成亲”的老磨台。

《邹县志》载:“人祖庙,祀伏羲,亘古今存。”据查证,郭里伏羲庙重建时间,比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年甘肃天水伏羲庙建筑群,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南淮阳伏羲庙建筑群建设时间早几个朝代。

三流。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释、道为两翼的文化,当然也有诸子百家为补充的多元文化。“孔孟之道”成为儒家文化的代名词,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

孟子,邹人也。孔子生于邹,居于鲁。因建尼山水库,1968年,济宁地区将“现属邹县田黄公社管辖的十个大队十五个村庄44个生产队,1480户,6626人,耕地面积 7115亩,划归曲阜县统一领导”。所以,孔子诞生地原属今邹城,现属曲阜,另有火车站广场“孔孟诞生双圣碑”留存。

多点,即多元文化谱系。母教文化、孔孟弟子文化、邹鲁文化等,丰沃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文化圣贤。古之“邹鲁”,由地域之名逐渐演变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之一。

“邹鲁”二字,不仅是地域名称,也是文教兴盛的代名词,文化概念的符号。在2000多平方公里200多年的时光里,诞生了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5位圣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地域文化,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是宣传力、影响力。在地域文化的深层比较中,才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灿烂辉煌的特质,才能树立“舍我其谁”坚定文化自信、擦亮地域文化名片的责任意识,使“邹鲁”特色文化更有特色,优势文化更具优势。

邹城地域文化藏在地方文化学者心中。家乡文化是更作用于人心的文化,人有各种情感,丰富多彩,亲情、友情、恋情……那么,最深厚、最无私、最慷慨、最永恒的便是故乡之情。

乡愁不是忧伤,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对家乡文化的深情之感。邹城最难得的是有一批无私、执着,不计得失的文化人……埋在心底的乡情、痴情,用“拾古”的文章或书籍奉献给社会,确乎值得钦佩。

邹城地域文化藏在乡人的胡子中。有些县志、村史等在典籍里,但更多的风土民情、轶闻趣事、民间传说甚至神话故事的文化碎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藏在乡人的胡子中。

邹城地域文化藏在有形、无形的古村落中。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库,连接着所有炎黄子孙的精神根脉,凝聚着所有大步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人的乡愁。建设美丽乡村,“美”在自然,“根”在文化,“富”在产业。一眼老井、一棵古树、一条老街、一座祠堂或破损不堪的房舍……可能都深藏着文化。

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纯粹的地理空间的概念。当新时代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入生活方式,也迎来了多元文化并存激烈碰撞的时代。“传承”二字中的“传”和“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是无条件的铭记、保存、保护,是历史记忆;“承”是有条件的,是去粗取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为新时代服务的价值观。

2023-09-03 刘贵之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45832.html 1 邹城地域文化“藏”在哪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