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作为金融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在稳定国家经济命脉、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年代,它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抗日战争时期的微山湖秘密交通线,就承担着运金延安的重大历史使命。
运金之缘起:内外交困下的必然选择
受严峻的战争形势、贫瘠的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位于延安的党中央、边区政府和军队的经费一直非常短缺。特别是到了抗战中后期,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企图从经济上困死边区和党中央。
对此,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尤其在弹药、医药购置和外事处理等问题上,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这些事项只能用黄金和外汇办理。开采和收集黄金这一硬通货,便成为当时缓解财政困境的重要措施。
位于胶东半岛的招远地区,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黄金产地,有“金都天府”之称。1938年夏天,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亲身经历和感受到党中央的财政紧张和拮据,向党中央提供山东的黄金,支持延安的财政经济,意义重大。
1940年,中共中央组织选派近百人的中央财经工作团赶赴山东,争取向中央输送比较充裕的现款和“通货”。毛泽东认为,“把票子搞到延安来,什么东西都买不到,多搞些‘通货’来比较好。”内外交困之下,从山东抗日根据地向延安源源不断输送黄金,已是势在必行。
运金之斗争:掠夺与反掠夺
面对日伪军的军事占领和疯狂盗采,胶东区党组织向敌占区金矿派遣得力人员,团结采金工人乃至爱国资本家,与日伪军展开惊心动魄的黄金掠夺与反掠夺的斗争。
胶东区委先后成立招远采金管理委员会、玲珑采金局等组织,统一领导招远的黄金生产。胶东党组织采取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黄金生产措施,除了实行个体生产外,还有由采金局出资办的公营金矿,采金局和矿商联合办的公私合营金矿,矿工集资办的合作社金矿,以及矿商自办的私营金矿。
鼎盛时期,矿点达到200多个,投入黄金生产的人数大约有3万人。这些生产组织每年的税金(主要是黄金)也有数万两。胶东党组织还通过秘密潜入金矿,带领矿工智取黄金;在从玲珑金矿到龙口港,沿途伏击敌人运金车队,武装夺取黄金。胶东党组织专门建立了负责收购黄金的地下收购站,通过多种形式与日寇和私商争购黄金。
运金之路线:胶东至延安的交通线
运金延安是一项特殊而又高度机密的工作,整个运金路线由多段秘密交通线串联而成。从胶东把黄金安全运到延安,全长2000多公里,需要穿越上百道封锁线,一路充满艰难险阻。
其主要运金路线是:一般先将在招远等地通过各种形式筹集的黄金,集中到中共胶东特委(区委)驻地或指定位置,然后通过“渤海走廊”和“滨海通道”送到山东分局,然后由山东分局经微山湖和湖西根据地,抵达冀鲁豫边区,之后再转往太行山地区和延安。
纵观黄金运输线全程,它主要由“渤海走廊”“滨海通道”、湖上交通线和冀鲁豫边区交通线构成。从冀鲁豫到太行山是比较容易走的,只要一过平汉路就到了。到了太行山,回延安最艰苦的阶段就基本上过去了。
微山湖秘密交通线地处苏鲁豫皖4省交界,是当时华中、山东通往延安的必由之路和交通枢纽。它东起津浦铁路沙沟站以西的彭楼村,西至湖西单虞根据地,水路15公里,陆路70公里,分为湖东、湖上、湖西3段,它见证了刘少奇、朱瑞等我党高级干部携带黄金路过的艰辛和从容。
1939年3月19日,刘少奇同志从苏北返回延安时,深知党中央经济上的极端困难,在离开山东时,就将山东分局筹集的1万两黄金带回延安。在微山湖停留期间,刘少奇作“五点指示”,要求地方党组织和游击武装,要千方百计保住这条水上交通线,掩护过往的领导干部和部队。
1943年9月24日,山东分局书记朱瑞也经由这条交通线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会议。在微山湖畔的蒋集村休息时,朱瑞把中共湖西地委组织部长陈璞如的爱人苏健叫到跟前小声说:帮我办件事,你到老乡家借点针线来,我有用。
苏健赶忙借来针线,递给朱瑞。正要转身离去,朱瑞又说道:你别走,我的眼不好使,手又拙,这事还要请你帮忙。他从腰里解下一个黑布袋子,沉甸甸的,有两个破洞处闪着金光。
见苏健露出惊异的神色,朱瑞小声说:这里边是金砖(一寸宽,二寸长),你可要保密。我主要担心有人见财起歹心,这是准备上交党中央的经费。我们党财政太困难了,处处需要钱啊!
作为专注研究秘密交通线的学者,南开大学孙健伟博士在《黄金抗战——胶东抗日根据地的黄金斗争与运金延安》一文中指出:纵观黄金运输线全程,它主要由湖上交通线和冀鲁豫边区交通线构成。
由以上史实和相关学者研究,我们完全可以把微山湖秘密交通线称之为微山湖黄金运输线。
运金之贡献:十三万两黄金的重要价值
由于战争时期没有留下完整的资料,以及黄金运送的高度保密性,胶东向山东分局和中共中央输送多少黄金,确实已经无法搞清。但是,依据现存史料,特别是当事人的大量回忆,我们仍可以梳理出当年运金延安的大概数目。
据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主任秘书谷牧回忆:据初步估计,山东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期间上缴黄金约有10万两之多。
孙健伟博士通过潜心研究,发现1945年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曾对运输黄金做过一个很准确的统计:胶东的金矿现有大小矿洞百余处,平均每日共可产金35两,每年产量达12000余两。全面抗战八年中,仅胶东地区就产黄金10万两左右。
这和谷牧当年回忆的数据是吻合的。
另据《中共烟台历史大事记》记载: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胶东区拿出13万两黄金,分别送往山东分局和中共中央。《烟台文史资料》第五辑中也写道:据当年从事收购黄金的几个老干部估算,1938年至1944年,在日伪严重破坏和奸商倒卖的情况下,招远共筹集上交黄金13万多两。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至少向党中央上缴黄金13万两,按16两1斤的旧制,约为4.3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畅教授,对13万两黄金的实物价值进行过专门研究。按照中共《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1943年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分别约为32.01亿元、50亿元(边币)。
1943年至1944年政府规定边币与法币比价大致围绕10:1波动,以此计算,1943年至1944年陕甘宁边区财政收入分别约为3.2亿、5亿法币。
再按照1两黄金等于1.75万元法币计算,1943年3.2亿法币折合黄金18285两(1.8万两),也即13万两黄金约为陕甘宁边区1943年财政收入的7倍。
按照1942年滨海区的实际购买力折算成粮食的话,分别约可以购买5.99亿斤小米、6.5亿斤高粱、4.99亿斤小麦。
山东抗日根据地将13万两黄金源源不断送往延安,化解了党中央的燃眉之急,成为党实现自给自足的重要经费来源,这对于支撑中共抗战胜利,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乃至赢得全国的最终解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了抗日的大局面,勒紧腰带向中央输送了这么多的黄金,是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值得在抗战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罗荣桓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山东管的黄金是给中央送的,一两也不留,要全部上交中央。
黄金运送部队都接到过这样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许透露运送的时间、地点和部队番号、兵力和交接的过程。携带黄金的人都曾立下“宁丢性命,不丢黄金”的誓言。
漫漫运金路,没发生过一起携金叛逃事件,没丢失过一两黄金。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金子般的坚定信念,锻造了对党清澈纯净的绝对忠诚,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精神特质。
山东军民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使命的伟大品格,理想信念高于天的革命情怀,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东军民用鲜血与生命领导和护卫的黄金通道,以及先辈们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也必将成为激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①②为打破封锁,延安军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