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学院附属小学 李静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并且在实践中逐渐走向课程化。相比于单篇文章,整本书阅读能带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世界。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不能仅仅推荐阅读书目,放任学生自由阅读,而应持续关注每个学段的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渗透阅读策略,营造阅读的氛围。
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丰富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让他们从阅读中体验快乐,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体验人生,领悟真谛。然而结合阅读实际来看,当前学生阅读趋于碎片化、零散化,缺少完整的系统的阅读体系,而整本书阅读正好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构建健全的人格体系,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这也正是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是为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布置一大堆阅读任务,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被动阅读,阅读没有积极性,效果不佳。二是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对于课外阅读,只是简单提供一些阅读参考目录,至于学生是否读了,效果如何,没有进行过程监控。
阅读学习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低、中、高几个学段彼此独立,“各自为战”。我们期待能够为小学阅读学习构建一个学段之间相互融通的、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系统。基于这种现状,应由低、中、高三个学段的优秀教师构成研读团队,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特点及教学特点,对自身所在学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更准确的定位。由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学员聚焦整本书阅读,进行不同课型的教学实践。
在推进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不同学段要制定不同的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课余活动之一,也是增长见识的途径。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不应只将目光放在学生的阅读体验上,还应适当传授阅读方法与技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学生正式阅读前,教师需要抽出时间进行相关指导,让学生科学阅读,避免学生因盲目阅读造成阅读资源与时间的浪费。
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阅读的基础上会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经历等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应培养高年级学生学习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认清自我、完善自我。当学生已经熟悉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之后,可以逐步增加阅读难度。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中切忌急于求成。在推进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学段特点辅以不同的活动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表演,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角色扮演,甚至把表演作品上传至网络,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在表演中对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教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情况,以阅读周、主题活动等方式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小论文、读后感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教师们只有积极改变阅读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理清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轨迹,才能使整本书阅读教学走向理性,走向深入,也才能真正打通学生阅读学习的成长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