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寒假开学以后,小荞去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书了。
微公益协会的孙会长开车来接小荞去县城的那天,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荞。村里的婶子大娘们给小荞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果。小荞提着这些东西,觉得心里也沉甸甸的。
孙会长对村里人说:你们放心吧,小荞去的这所学校条件很好,吃穿住行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小荞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
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
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
孙会长犹豫了一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小荞听着,老大会儿没再吱声。过了片刻,小荞说:谢谢孙叔叔,我明白了。
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小荞没再吱声,车子缓缓进入了县城,大街上的人和车多起来,小荞默默地朝窗外看着,在那一瞬间,小荞又想起了死去的瓜秧。瓜秧也来过县城啊,并且他来过不止一次呢。只是瓜秧每次都是带着病痛的折磨来县城看病,而如今,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
小荞想到了死去的父亲、奶奶,还有远在青岛的妈妈。她还想起了家里的小白羊,临来县城的前一天,小荞把小白羊交给了宋爷爷。小荞说:爷爷,小白羊很乖,它是瓜秧和我的朋友。宋爷爷说:放心吧,小荞,我会把它养大的,然后卖了钱给你交学费。小荞说:宋爷爷,小白羊很乖,它能听懂别人说话呢。您永远不要卖它,就让小白羊给您做伴吧。
小荞出神地想着村里的事儿,忽然听得一阵喇叭响,小荞回过神来,朝车窗外看,车窗外的街面上,背着书包的学生和提着包袱的家长前后朝前走。小荞举目朝前看,一座高大的门前,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红布幅,上面写着:欢迎同学们入学。
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
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
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小荞有些吃惊,迟疑着问孙会长:我是特殊的学生?
孙会长说:你还记得小豆荚吗?
小荞点点头:记得啊,小豆荚和我一起去北京参加过冬令营呢。
孙会长点点头: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
小荞说:我在这里上学,不用花钱吗?
孙会长点点头: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个妈妈。
小荞想起了在北京的那一夜,她趴在闫阿姨怀里喊妈妈的情景。
小荞说:闫阿姨已经是我的妈妈了。
孙会长说: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
小荞点点头,她不知道该再说什么,好像说什么都不合适,又好像什么都不用说了。
小荞跟着孙会长默默地下了车,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小荞悄悄摸了摸贴身衣兜,拽住孙会长的衣角,仰脸对孙会长说:叔叔,其实我带着很多钱,三百多块钱呢。
孙会长低头看小荞:谁给你的这么多钱呢?
小荞说:是我夏天捉知了龟赚的钱,本来想给我奶奶买洗衣机呢,后来你们这些好心人给我家送了一台洗衣机。
孙会长哦了一声。小荞继续说:在这里上学,吃住不花钱,我想把这三百块钱给您吧。
孙会长笑起来:你的钱给我做什么呢?
小荞说:叔叔,我想把这些钱,送给比我更需要的孩子。
孙会长蹲下身,面对着小荞,笑眯眯地说:小荞,你长大了。
小荞很认真地说: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做个好心人。
孙会长怔怔地看着小荞,小荞看到他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片刻之后,孙会长扭头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你看见了吗?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来,现在,咱们一起走上去吧。(完)
本文转载于《人民文学》2022年第6期“新时代纪事”栏目,责编:胡晓芳
《亲爱的小孩》后记
泗水是我的家乡,地处孔孟之乡,生于斯,长于斯,对泗水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泗水县微公益协会这个社会组织,从前期成立到如今名声鹊起,我一直在关注着微公益协会的发展,间或也参与了一些微公益协会的活动,见证了微公益从无到有的过程。很多人都对我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过类似的建议:你应该写写微公益协会的那些志愿者们,他们做了那么多好事,他们的事迹太感人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建议,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微公益协会在我心里,就像是一块蛋糕,我不想轻易去动它,我想等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这块蛋糕的美味,那是也许就是写作最好的时机。
应该说,这是我写作以来,最为纠结的一次写作。写作之初,我的构思也是想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后来我在采访微公益协会的部分成员代表时,听到他们讲述的故事和经历,看到他们眼里不经意中流出的眼泪。那是我才知道,我编织故事的能力达不到这些志愿者们讲述的故事的精彩和感人。这本书里,少了一些文学的品质,更多的是关于真实的存在。
所以决定动手写这本书之际,我便尝试完整地讲述微公益协会的故事。换说话说,写这本书,我只是利用与微公益志愿者面谈、收集微公益协会大量的资料和照片、跟随协会志愿者们走访入户,目睹体验了他们的走访过程,然后用我浅薄的写作技巧,把微公益协会的故事加以整理,尽量以完整地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甚至可以说,我只是这本书的汇编者。
除了考虑到一些被资助孩子的个人和家庭隐私以外,本文所涉及到的人物、地点、数据、时间、每一件事情的起因结果,都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呈现。在这本书里,我做不到虚构,我的心情也时刻提醒我,任何点滴的虚构情节,都会毁掉微公益协会这个故事题材。
因为,真实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生活里的故事,永远比编织的故事精彩。因为,他们是用心去创造了故事本身的核心内容,那就是:真诚、善良、美好。
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被微公益志愿者和众多的爱心人士,他们做出的事迹所感动得眼眶湿润,我也被那些出于困境家庭中的孩子心疼,更为他们被这么多爱心人士所关注救助而欣慰。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些被资助孩子家庭的贫困?
第二:微公益协会这个组织,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磁场,能吸引如此众多的志愿者们在没有任何回报的前提下,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自己的钱财和心情,常年坚持去做公益?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爱心人士群体支持微公益协会去做这么多的好事?
第三:为何在全国成千上万个公益组织里,名不见传的泗水县微公益协会,能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在屡次全国99公益日这样募捐活动中博得前茅?能够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组织奖”的评选中获得表彰,究其原因,那就是微公益这个组织,一直在用心真诚地去做公益。我想了很久,一直到写这本书快要完稿的时候,我方才明白,人之初,性本善。
按照这些志愿者们的话说,看到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婚姻致贫、因祸致贫家庭中的孩子,如果你不伸手帮他们一把,会觉得自己的良心不安。无论怎样是什么复杂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家庭的贫困和无助,可是,这些像小草一样破土萌芽的孩子们没错!
只做好事,莫问前程。微公益协会这个群体的志愿者们,从开始做公益之始,就没有任何功利心,想过有关个人的回报。正因为此,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人心是由爱心组成的,爱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柔软,爱能相互传递,能使人共鸣。这个由爱心人士和志愿者们组成的微公益协会,犹如一群手持火把在黑夜里前行的人,一路走来,他们照亮了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地方,更让人感受到了正能量所带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