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启元
文学是人学,它后面藏的是深厚的文化。因此,对文学的批评就不仅是一项专业技能,其实它考验的更是一个批评家的综合素质,尤其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对人性的理解。
孙涛的文学的批评是从个案研究起步的,他的基本功扎实,对作品的解读细致而深入,对文字有一种敏锐的把握力和感受力,切入角度较为新颖。
在《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略谈“蕴藉说”与寻根文学创作实践》一文中,他认为在寻根文学的诸多文本中,如贾平凹的《商州初录》第一篇,真正成功地呈现出一种理想中的“虚境”,以及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等作品,都呈现出一种自觉追求“虚境”的创作努力。他们的写作实践,相信也都可以从古代文论中的“蕴藉说”中,找到一条隐含的承继脉络。
可见,他高度重视“文本细读”的方法论意义。
孙涛的评论立足于对文学作品文本的精读,在文本精读基础之上的鉴赏、评析,使她的评论文章尽管尖锐坦诚、锋芒毕露,却切中要害,刀刀见血,让人难以挣脱。
《干预口号下的突破与未完成》《改革小说中的道德视角——以新时期山东作家创作为中心》《二次元小说或成为网文主流?》等综论性质的文章,最能看出孙涛的宏阔视野及阅读与思考的功力,这类文章对评论家是一个考验。
对于这一类评论文章,孙涛没有匆忙构建“理论框架”,而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文本阅读,经过艺术的感受及理性的升华,并动员自身方方面面的知识积累和思考积累,给予多方位的比照,才构建出属于个人的理论框架。
譬如他对《Z世代与网络文学》的分析认为,纵观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20年历程,互联网技术革新与年轻世代更迭,无疑是两大核心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的生态变迁,在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博弈”与“磨合”,并在这一过程中生发出的无限的可能。
其实,评价现当代文学,大多数时候考验的是评论家的精神境界、现代政治修养、理性思考能力。通过对现当代文学思想的研读,孙涛有一颗概念明晰、逻辑严密的大脑,因此,他看一部作品,自然就有一种新视野、新见识。
在《关注小人物的灰色人生》中,他解析了《霾》《刀徒》《宗少波的未了情》三部作品,认为我们可以说三部作品的作者都很好地把握住了现实主义的这一创作的尺度,既有对苦难人生与社会矛盾的彰显,亦有对人性本善与光明希望的肯定。他们成功地用文字让读者相信,所有的苦难都是暂时的,笼罩在小人物头上那片灰霾的穹顶也终有一日会散去,透出耀眼的光芒!
这样的评论文章,体现的不仅是文本细读的功力,还有一位评论家的现代意识,一种批判精神。
作为一名80后评论家,这恰是学术研究和评论撰写的黄金期。我相信,“犀利理性”的孙涛,仍将一如既往地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演绎更精彩的“思想者”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