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4日
第04版:

读 生活

借书借来的奥秘

曹森

读书人大都有借书的经历,从没借过书的人几乎没有,这与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少年借书,多是同学之间互借小人书开始的。及长读的多是功课书,称为教科书。课外借书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和故事。后来走向社会有了工作,除去图书馆借阅,就是向朋友借。

那时薪水不多,囊中羞涩,没有余钱买书,就是攒下几个小钱,又能买得几本呢?远不能满足对书籍的渴望。更多的书需要阅读,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花钱去买的。当然,无论是谁,也不可能把天下的书都搬回家的。

借书,本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流,这种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体现的是友情,产生的是默契和共识,增长了知识,还降低了读书的成本。

读书人大多比较爱惜书籍,古时纸匮乏,书贵重,有人得到一本好书,往往焚香沐浴,正襟危坐,伏案阅读。也有的得到珍本,藏于秘室,不轻易示人。当然,也有不懂爱惜、出手很重、随翻乱扔、折角卷边的,要不多久,好端端的一本书, 竟变得污渍麻花,少皮无毛,惨不忍睹。

借书,亦是一件十分微妙的事情。借书的人与被借书的人, 心理大不相同。两个好朋友往往不会张口借书,你想,你张口了对方是借还是不借?借,心不情愿,不借,伤了感情,得罪朋友,所以鲜有张口;而不熟悉的两个人,也不会相借的,因为两个交情不够,张不开口;只有那似熟非熟似近非近的,才会张口,反正是借给就借,不借给也无所谓,无大碍,交情不到嘛,也就谈不上找难堪,伤感情。这种情况,往往事成。

在我不多的借书经历中,有一次是向一位工程师朋友借了一本古典文学选本,我们是在一次公务活动中结识的,说好半月归还。可书还没来得及看,就被一朋友半路“截胡”。 也是碍于面子,反复交待说是别人的书,要好生保管,一周归还。回答“一定,一定!”可日子到了,人是来了,书却没 了,被这伙计给弄丢了。早知如此,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会借给他的。

丢的这本书是早年出版的,书店早已脱销。无奈之下,只得挑了两本名著,还不知人家喜不喜欢,带上负荆请罪,送给了这位并没有深交的工程师同志,将此事做个了结。

有那么一种人,见人不外,俗称“自来熟”,肚里有点墨水,见书很亲,不管是谁的,看上一定要设法拿去。他可不管是姓公,还是姓私。你看得,我为啥就看不得?既然有窃书不算偷之理论,那么 借总比偷强得多吧?无论谁的,看中就借,我是客气,多么温文尔雅。借了却不还,如果追索,他会不屑地说:看你小气的,不就一本破书吗?有啥金贵的! 我就摊上过这样的主,拿去后,再不提还。

亲戚曾送我一套竖版《红楼梦》,我很爱惜。一位朋友借去,好久才还回。问咋恁长时间?回答又被某某某拿去,再被某某某抢去。还回的书,早已是面目全非,好端端的新书伤痕累累,真是有苦难言。

还有更糟糕的,一亲戚造访,一下搬走了一大摞 20 本,一 年多后还回来不到一半,这一半还有多处破损,只能干生气, 说什么好呢。如此模样,你还还嘛!我有洁癖。

此后,对于借出的书,我一般不再要求还回,除非很重要的书。干脆,送你得啦!还显得大方,落得个人情。教训多了,就成了经验。为了自己的图书不被洗劫,通常主动多去朋友家中拜访,还显得多么谦逊,并赢得口碑。当然,看到实在中意的图书,就不客气,也会顺手借来。

时下,似乎已不大兴串门。少有串门的人,自然书被借出的就少。也就减少了因借书而带来的苦恼。

2022-07-24 曹森 读 生活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5796.html 1 借书借来的奥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