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16日
第03版:

我爱着一座叫济宁的城市

陆琴华

我是民办学校一名语文老师,从1998年起,辗转多地任职,南到广东潮汕,北到辽宁葫芦岛。2020年9月,我又来到济宁市鱼台县一家学校任教高三语文。一个月以后,因为家里有事,我不得已辞去在鱼台的工作,但我与济宁的因缘一直没有间断过。

等我处理完家事,2020年快要过去了。一天,一位远在广东的同事对我说:“曲阜有一家艺体高考学校,你感兴趣不?”曲阜是济宁的一个县级市,同事建议我到那家学校任教。2021年正月十五一过,我就去了曲阜那所学校。尽管任教只有三个月时间,却收获满满,仅仅收入就相当于我在其他学校的半年所得。

其实,我和济宁最早的结缘,要追溯到11年前。教学之余,我喜欢码字。那个时候,我发现《济宁日报》有一份4个版的《文化周末》副刊。这张文化周刊不仅有刊登叙事散文的《生活》版块,还有刊登文史作品的《文心》版块,以及重磅文化新闻《视界》和广角阅读《盛筵》等等版块,容量与品质令人心动,让人爱不释手。

我开始研究版面特点和要求,经常投稿。记得还是在安徽蚌埠某校的一天,打开邮箱,一封邮件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是《文化周末》主编成岳老师写给我的。

此前的一天,我给《文化周末》投去一篇关于李清照的文章。成岳老师看了,非常感兴趣,记得他在邮件里这样对我说:“您先不要投给其他地方,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编发这篇文章”。这些年,我作为一个辗转各地的陌生作者,也一直通过邮件和博客,保持着与《文化周末》的实时互动。

有一段时间,《文化周末》定期举办一些话题征稿,反响强烈,激发更多的作者参与,我自然也是积极参与者之一。几乎每个话题的征集互动,我都在第一时间参与,也几乎都有文章发表在《光圈》话题版块。

据不完全统计,在11年时间里,我至少有六十篇不同题材的文章,发表在《文化周末》上。

说真的,不管是远行鱼台之前,还是离开鱼台之后,尽管我小心谨慎,努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但是磕磕绊绊,不尽人意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我就是在我最低谷的时候来到鱼台的。

过后,我一想起中途离开鱼台那家学校的事,就觉得内心有愧,对不起学校领导对我的关爱,对不起那里的学生对我的期望。我就以《我在鱼台教书》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我对鱼台那家学校的感情。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2021年4月11日《文化周末》上。

我和济宁的结缘,还因为一个影响着我平生的重要的人,他是乔羽。

著名词作家乔羽是济宁人,我是唱着他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刘三姐》等歌曲长大的。

今年6月20日,我忽然从网上得知,乔羽老人6月19日在北京去世了,不禁悲从心来,眼前出现了好多年前电视记者采访他的一个镜头。

那个镜头,是乔羽讲述他创作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情景。如今乔羽去世了,我只有把这个镜头用文字记录下来,才是对他的最好纪念。我顾不得吃午饭,以《乔羽和<我的祖国>》为题,一口气写了出来,投给《文化周末》。

期间,乔羽老师去世的消息传到济宁,那座城市沉浸在一片悲伤之中。有的通过视频来悼念,有的通过微信来哀伤,更多的是通过写诗撰文,来表达对乔羽的思念之情。

成岳老师第一时间得知我也投稿表达对乔羽的思念,就在他的《济宁时刻:永远的乔羽,永远的歌声》一文中写到——从这天开始,济宁日报《文化周末》投稿信箱陆续收到各地作者哀悼、回忆乔羽的作品:第一篇是连云港作者陆琴华的《乔羽和<我的祖国>》,这位作者是一位辗转各地执业的民办学校语文教师,多年来常向《文化周末》投稿,保持着电话、邮件与博客的实时联络,曾在济宁的曲阜短暂执教。他热爱济宁这座城市,敬仰济宁人乔羽。他在文章里写道:“……《我的祖国》这首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久唱不衰,如一夜之梅,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我是唱着乔羽的歌长大的,以后,我一如既往地唱着他的歌一天天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乔羽的歌还依然是我手心里的宝。

济宁,“遇上你是我的缘”,我也一如既往地依然热爱这座城市。

2022-07-16 陆琴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5235.html 1 我爱着一座叫济宁的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