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政德建设工作,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挖掘政德建设的思想资源,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生动实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领导干部如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指明了方向,为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提供了重要遵循。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为政之德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事、从政的哲理,时至今日,仍熠熠生辉。古人讲为政以德时,特别强调勤政为民。因为为政者能否做到仁爱民众、理顺民意,关系到民心向背、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孔子、孟子的勤政为民思想流传最广,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今天党员干部立政德,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宗旨意识,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重义轻利也是我国古代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孔子提出:“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提出:“舍生而取义”。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处理好义利关系依然十分重要。领导干部就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克己奉公、戒贪止欲,真正做到心底无私。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涵养为政之德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无产阶级道德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公仆意识。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提出,国家机关人员应该是“社会公仆”。二是坚守人民立场。《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三是廉洁的政治品德。马克思指出:“不可收买是最崇高的政治美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人从政道德的高度重视,使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生根发芽,为全面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
以新时代伟大变革作为涵养为政之德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出现深刻变化,需要新理论新思想进行指导。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涵养领导干部为政之德,培养领导干部队伍的高尚情操和高昂斗志,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然要求。首先,要筑牢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领导干部要培养为政“大德”,就应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立志为中国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其次,要牢记宗旨意识,不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之源。再次,要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对人民群众具有示范导向作用,直接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广大领导干部要重品行、做表率,带头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德思想精华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践行“两个结合”,深入挖掘经典思想与共产党员自身修养的内在契合,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筑牢思想根基,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团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