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峰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也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对历史的正确态度,标志着一个执政党的理性认识高度和成熟程度。作为领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待和分析历史,注重从民族历史文化中汲取发展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九次谈到“以史为鉴”,要求“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以此激励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历史自信,更好开拓前进。
以史为鉴,彰显对民族历史的珍视与敬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史。即使遭受过无数次来自内部的冲突与外来的威胁,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战胜灾难、渡过挑战的过程不仅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还形塑了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发展的根基和自信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在追求自己目的的同时又受一般规律支配的历史,它不能随便选择,更不能否定。在此意义上,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中华民族向来有反思历史的传统,“以史为鉴”代表了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立场和传承自知。清代龚自珍言“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作为一个走在复兴之路的国家,要杜绝“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导向,珍视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敬畏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民族英雄,保持“反省历史”的骨气和底气。
以史为鉴,注重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虽有智慧,不如乘势。”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以史为鉴”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学会从中汲取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荀子》讲“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式演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上保持与时俱进,通过改革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未来需要继续坚持探索的发展规律。
以史为鉴,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自信。“产生于过去的现在,孕育着伟大的未来。”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回望百年征程,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上,我们需要继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握好中华文明接续奋斗的接力棒,以高度的历史自信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作者单位:曾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