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3日
第04版:

暑天中的小暑

周 末记事本

卢恩俊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谚语。仲夏之际,暑日暑伏天。“暑”者,暑上日,暑下日,蒸烤着大地。“暑”者,日下“者”乃指太阳下的万事万物。

小暑与大暑不同,它的暑有两个特殊标志:入伏和出梅。大约在每年的公历7月15日左右入伏,7月18日左右出梅。常规看来,小暑之后五天左右开始进入三伏天了。

三伏又称伏天、伏日,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小暑节气处在初伏时段,还不算大热,此时正值出梅期。《四时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又“立夏后逢庚日为入梅,芒种后逢壬日为出梅”。如诗言:“三旬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蔌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由此也说明,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的农历四五月,由南而北渐渐推进,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五月结束。也就是小暑至,梅雨节气的时令期就到结束的时候了。

出梅,意味着连续强降水期的结束,但不代表不下雨了。出梅后的降雨,一般是夏季局部雷阵雨和台风带来的雨水,也就是由“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梅雨,转化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雷阵雨时令了。

大暑和小暑,都是反眏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从小暑走到大暑,已进入暑热至极的时段。

2022-07-03 周 末记事本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4049.html 1 暑天中的小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