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
第04版:

“两创”正当时

文化贵在自信 “两创”重在实践

■刘贵之

早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我们新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围绕“两创”方针开展实践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树立大“三角文化”整体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可以说三个方面,即“大三角文化(三角鼎立)”: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经典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革命文化是“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旗帜”。三个方面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同时,三者既是互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什么时候都要做到“根”不能忘,“魂”不能丟,“旗帜”不能倒。它像一根擎天大柱,缺少一个方面轻者会倾斜,重者会坍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坚持“两创”方针,树立“顶天立地”的理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中华文化修身做人之道,以及孝、悌、忠、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要求,世代传颂,家喻户晓,塑造了中国人“大气浩然”的精神品格。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要义的“两创”方针,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所谓“顶天”,即把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上升到认识的新高度;所谓“立地”,就是把文化根基深扎在人民群众中,用新颖活泼的方式方法,用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这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民族责任。

立足社会实效,树立传统文化长期学习教育的战略思想。当前,道德滑坡、诚信失衡、金钱挂帅已是不争的社会现实。特别是不少年轻人,仅知道很多西方的节日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却不知道伟大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内涵。当下,非常必要用“创新”的方法把传统文化变得有活力、有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就应走入历史纵深,深入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要把“孝善仁德”“中华民族”这一关乎信仰的文化符号,以超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深烙印在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心中。同时,要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活动,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长效工作机制,与年度各项工作指标一并考核验收。

有人提出,要淡化洋节,就应该强化我们自己的中华民族节日。笔者看来,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如“中华母亲节”,目前仅限于邹城市县级层面的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两创”方针,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新方法、新实践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系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邹鲁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

2022-06-15 “两创”正当时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2551.html 1 文化贵在自信 “两创”重在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