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
第04版:

廉政、勤政与善政

■汪亚洲

在中国历史上,为官从政是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愿望。而在从政中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有的人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成为人人夸赞的好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居官不为、贪污腐败的庸官、懒官和贪官,为世人所鄙。这一正一反的对比给当代的党员干部以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不做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官,不做推诿扯皮、不思进取的庸官,不做以权谋私、蜕化变质的贪官。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习借鉴古代从政楷模的高风亮节,吸取古代昏、懒、庸、贪官员的教训,以好干部标准要求自己,做到廉政、勤政、善政。

领导干部要廉政,守好为官从政的底线。古人说:“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洁是传统官德的一个基本规范,被视为“官者之德”。明代的严嵩父子,专擅朝政二十多年,为政期间“政以贿成、官以赂成”,为世人耻笑,现在孔府中还存有“阁老凳”,正是为讽严嵩而留。唐代的宰相元载,“一生贪婪,酷好积聚”,以至于“外方珍异,皆集其门”,但“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至今孟庙内的官箴碑上还以他为戒,正是贪婪使他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南朝刘宋时期的重臣、《后汉书》的著者范晔,虽才华出众却不拘细行贪爱钱财,被孔熙先“以物输之”而拉下水,以致不顾君臣大义参与谋反,最终走上了家破人亡的不归路。这些惨痛案例怎可不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应该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坚决扣好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领导干部要勤政,树立以勤立世的态度。古人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慎、勤。”古往今来,为官从政者都重视勤的作用,《尚书》中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古人还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西周时期的成王,秉承文武周公之训,恪尽职守、日夜勤政,临终前还告诫大臣和太子,不要奢靡享乐,要勤政爱民,开创了“成康之治”。与之相反,明朝的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史称“万历怠政”,以致国库亏空民生艰难,因而后世称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还有二世而亡的胡亥、玩物丧志的宋徽宗、寄情诗词的陈后主,皆因懒于政事,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最终基业沦亡。欧阳修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确是至理名言。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要牢固树立“一勤天下无难事”的理念,勤政务实、以勤立世,践行为民服务的宗旨,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断书写党和人民的满意答卷。

领导干部要善政,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古人追求修身为政的尽善尽美,“内”修身养性以求圣,“外”治国安邦以为王,这就要求为官不但要品性高洁,更要能力出众。清代的余云焕曾撰写对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异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意思是官员不拿老百姓的钱财是天经地义的,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重要的是官员拿了国家俸禄,究竟做出了什么政绩?唐代宰相苏味道,为官处事“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有“苏模棱”之称,堪称庸相典范。还有遇事推让、为官不为的伴食宰相卢怀慎,尸位素餐、只讲套话的三旨相公王珪,舌辩滔滔、虚谈废务的王衍,都是庸政无为的代表,他们不但于国于民无益,反而祸国殃民、贻害无穷。“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提升能力、增强本领,方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生逢伟大时代,我们要不断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守好廉政底线、树立勤政态度、提高善政本领,以担当作为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作者单位: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

2022-06-15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2550.html 1 廉政、勤政与善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