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杨柳 通讯员 李骁)“我手中的这个就是曲阜三宝之一的尼山砚,它的颜色呈柑黄,还有疏密不匀的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日前,在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鲁源新村党总支书记刘承彪正一手拿尼山砚作介绍,一手拿着手机录制视频。
尼山砚是中国名砚之一,是曲阜独有的优秀传统工艺品,世代相传绵延至今,为鲁砚重要品种之一,与楷木雕刻、碑帖一起被称为“曲阜三宝”。其原材料尼山石因产于孔子诞生地“尼山”文德林而行名,所以尼山人对尼山砚的感情和兴趣比别处更为浓厚。
看到尼山砚如此受欢迎,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尼山砚制砚专家丁辉对尼山砚的未来充满信心。1978年,丁辉进入了曲阜市工艺美术厂工作,领导安排他跟随老师从事恢复尼山砚制作。从新奇到热爱到责任,丁辉与尼山石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当时,几十年的尼山砚制作断层、文字记载无处寻觅,让尼山砚的技艺传承到了再不施救恐成“绝艺”的关口。丁辉在鲁砚专家、时任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石可的带领下,翻阅各类典籍、文献,对尼山砚的发展、传承进行搜集、整理、编撰,并骑车到尼山周边的村庄找人、找石、找故事,寻觅尼山砚曾经的踪迹。
“我们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尼山砚制作技艺终于有了较为完整的发展史。”丁辉说,将尼山砚在“绝艺”的边缘拯救回来实属不易,尼山砚的传承发展更是任重道远。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非遗”课程,越来越多的村庄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在青年人尤其是孩子们心中播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为了把尼山砚制作技艺完整传承下去,丁辉开门纳徒,专招能吃苦、爱传统技艺的年轻人,手把手地培养传承“薪火”;专注尼山砚相关文献的编撰,出版《丁辉尼山砚作品集》《篆刻论语撷句》等,免费送给学校、文化旅游机构等。在四十多年刀耕不辍的努力下,尼山砚多次出国巡展,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及历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国际儒学学术讨论会”选定为馈赠佳礼,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
“尼山砚因其出自圣地更负盛名,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口,更应乘势而上,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注入新活力。”丁辉说。
新闻1+1
尼山砚石是寒武系上统地层中海相沉积的薄层泥质灰岩,位于灰岩夹层中,石厚多为一二寸不等,褐黄色,表面有疏密不均的松花纹;风化后常呈自然扁平状,周边形如叠饼。由于风化作用,表面的尼山石多不宜制砚。只有深层的柑黄色石,坚细温润,不渗水、不渍墨,发墨有光,方可制砚。若是石面柑黄,并有黑褐色松花纹,花纹边部较密,向内渐稀,中部则无,则是制砚的上品。
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尼山砚越来越彰显出其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