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遗体器官捐献者 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2022-04-06 09:52:41 来源:东方圣城网

东方圣城网讯(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孔涵)又是一年清明时。为颂扬捐献者的大爱奉献精神,树立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如今,在银河文化陵园里竖立着一座“济宁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纪念碑前展开的大理石书页上,篆刻着每一位捐献者的名字和生卒年月。这些捐献者中,有高龄老人、青壮年,也有婴幼儿;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授、抗美援朝老战士、也有普普通通的群众。他们的无偿捐献使器官衰竭者重获生命,使失明者重见光明,他们用身体力行的奉献精神推动医学研究教育事业,以令人敬佩的方式魂归自然,功留人间。

93岁魏东和老人

将遗体捐赠用于教学

魏东和出生于泗水县圣水峪镇北孙徐村,1944年春天,他刚满十五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投入抗战,同年夏天,不满16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4年先后来到北京和上海的军医大学进修,结业后进入刚刚组建的东海舰队,正式成长为一名人民海军军医。1978年秋天从部队转业,离开了军营,全家回了老家泗水。

考虑到身体等多种原因,他来到位于泉林镇的山东机床附件厂当了一名基层厂医,兢兢业业地为职工群众服务,直至60岁离休。2018年10月17日,魏东和老人到济宁市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2021年12月29日,93岁的魏东和老人在济宁附属医院安详离世,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将遗体捐献给济宁医学院用于教学。遗体告别时,不仅家属、亲朋好友到场,左邻右舍都来送别,表达自己的敬佩和不舍之情。

67岁宋先生

临终遗愿捐献眼角膜

67岁的宋先生,患病多年,住院期间对子女表达了要捐出自己眼角膜的意愿。四个月后,宋先生病情加重不能说话,其女儿再次征求他捐献眼角膜的意愿,他抬手指着自己的眼睛,然后手指点了点表示同意。随后其家人联系红十字会,表示愿意帮助其父亲完成临终遗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医院为老人办理了捐献登记。

次日凌晨,老人不幸去世。按照其遗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负责眼角膜接收的山东省眼科医院,严格按照程序完成了眼角膜摘除手术,并集体为老人鞠躬表达崇高的敬意。

21岁邵先生

无偿捐出眼角膜和遗体

21岁的邵先生在医院查出患有直肠癌以后,自己与红十字会取得联系,表示自愿捐献遗体和眼角膜,他说:“父母养我这么大也不容易,我想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幸福,能救一个是一个。”

在他生命落幕之际,家人遵循他生前决定,无偿捐出其眼角膜和遗体,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

13岁小殷

把眼角膜和遗体都捐献出去

年仅13岁的小殷是梁山县一名中学生,当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他平静地告诉姐姐,等到自己去世之后,他要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都捐献出去。当小殷离去后,在济南眼科医院,医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完成了眼角膜移植手术,然后按照遗嘱内容,遗体被运往济宁医学院,献给医学教育事业。

新闻链接

全市已实现133例遗体捐献

他们的无私奉献,像火炬一样传递生命的光芒,促进了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进步,挽救了等待器官移植病人的鲜活生命,让眼疾患者重见光明。

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市红十字会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致力推动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工作。自2006年,我市第一例遗体捐献以来,目前全市已实现133例遗体捐献,24例器官捐献,81例眼角膜捐献。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红十字会作为遗体器官捐献的爱心平台,将一如既往关爱捐献志愿者,营造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良好氛围。为满足医学科研需求和患者移植需求,红十字会将动员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遗体器官(角膜)队伍中来,共同推动遗体器官捐献和人道救助事业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