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梁山县公安局立足辖区交通实际,探索建立道路交通安全“两圈一网”防控体系,实现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前置”转变。目前,检查重点车辆2.3万台次,查处交通违法行为920余起,纠正其他违法行为3200余起,全县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事故数、死亡人数分别同比分别下降11.1%、13.2%、10.3%。
内外布局,全域打造建体系。一是构建周边“防控圈”。第一道防控圈,在进入梁山县的6个主要通道口设立执法检查站,民警驻点检查,形成“外围屏障”;第二道防控圈,在城区通往东平、台前、郓城、嘉祥、汶上等6个县域的10个通道口设立执法服务站,在周边形成“护城河”。“两道防控圈”打破辖区、道路、人员编制等限制,统一执法服务站设置、统一职责任务、统一指挥调度,集中优势力量做好车辆检查、违法查处、便民服务、宣传提示等重点工作,实现了对通行全县道路80%违法车辆的即时查纠。二是构建城乡“巡逻网”。在城区范围内,以执勤岗亭为依托,组建由20名业务骨干和15辆巡逻摩托车构成的“铁骑巡逻队”,落实网格化巡防机制,流动开展疏堵保畅、违法查处和应急处置等工作。同时,将全县按照乡镇划分为16个网格,每个网格内依托乡镇政府驻地设立交通管理服务站,按照“1名乡镇干部+1名民警+3名辅警+若干交通安全管理员”的模式充实力量,依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平台,开展违法劝导、重大线索流转、隐患排查上报、车驾管等服务,延伸管控服务触角。
优化勤务,联合发力强管控。一是“动静结合”勤务。在各圈层内,按照“1+N”模式,由各执法服务站带动辖区交警中队落实“驻站检查组、路面巡逻组、备勤支援组”“三班两运转”24小时勤务模式。一方面借助缉查布控、县乡道智能交通管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过筛式”检查“两客一危”、大货车等重点车辆;另一方面在国省道、县乡道、集市等重点路段、路口设置21处“交警执勤点”,利用警车开展“辐射式”巡控,严厉查处交通违法,就近处置交通事故,警示提示过往车辆,做到“白天见警力、晚上见警灯、站点见民警、路面见警车”。二是“融合联动”勤务。整合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城市管理等部门执法力量120余人,充实到各执法服务站点,落实常态化联动治超治限、联勤管控农用运输车、现场联合处罚违法行为等工作机制,形成强大管控合力。目前,已联合查处严重超载、超限货车110余台次、变形农用三轮车、拖拉机170余台次,全部落实加严处罚措施。将公安检查站与交警执法服务站有机融合,特巡警、治安、派出所等警种进驻执法站,共同承担维稳处突、查缉堵截、违法查处、便民服务、宣传提示等职责,有效提升公安机关整体作战优势。盘查截获涉案车辆3台次,抓获上网逃犯1名。三是“智慧指挥”勤务。以公安交通管理指挥中心为龙头,在充分发挥16P大数据云计算、智能交通管控系统等科技手段的基础上,报请政法委接入1200余路“雪亮工程”高清监控探头,进行全方位、无缝隙视频巡控,发现警情“点对点”指挥各执法服务站进行处置,指挥响应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对交通事故、交通流量、人员出行特征进行深度分析研判,为实战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机制,做实保障促长效。一是组织推动机制。坚持高位推进,把道路交通安全“两圈一网”建设纳入年度全县公安工作总体规划。成立建设领导小组,与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16份,党委会议定期专题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的难点问题。二是后勤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属地党委政府划拨专项创建经费,并将服务站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10处执法服务站全部升级改造完成并设置专门生活保障区,有效解决了执法服务站机构、人员、食宿和执法执勤安全问题。同时,一次性购置17辆BJ20警用巡逻车,有效解决了执法车辆紧缺状况。三是督导考核机制。紧抓“事故预防”这一主线,制定了《梁山县公安局交通安全防范考核办法》,实行百分制考核制度,将事故发生量、下降量以及亡人事故责任作为主要考核项目。对工作措施落实不力、成效不明显的,及时下发“督办令”并由县局纪检监察组、督察部门牵头,采取明查暗访、不定期抽查等方式重点督导检查,共督导整改问题25个。 (刘成旭 徐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