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我记事以来,家乡人都很讲究过好元宵节。那天热闹的程度仅次于春节,而胜于一年中任何节日。
那天的早饭,都吃得比平时早,都是吃饺子。下饺子的时候,和过春节一样,也是先放上一挂火鞭。或许是受了村后山坡遮拦的缘故吧,鞭炮声都显得很“闷响”。除了欢闹的孩子,家里的鸡狗什么的,都吓得紧缩在窝里。
午饭,年菜没吃了的,这顿要拣好的回锅,要不就新做;晚饭,按说是该吃元宵,但这东西在家乡一带“兴开”得晚,至今只是少数人家渐有习惯。
到了晚上最为热闹。各家各户先打扮“天爷爷”上天——把年前从集市上“请”来的,或别人派购的版印玉皇大帝,在香台子前焚烧掉,边烧边叩头,口中还祷念着什么,不外乎让老天爷保佑全家平安那种话。
“天爷爷”上天之后,家长开始给孩子们点灯笼。那灯笼的样式很多,有圆的,四方的,六面的,八面的。以前的扎笼艺人,技艺相当高,不光笼壁编得精致,糊笼纸上印制的各类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关公、张飞等,都惟妙惟肖。
当然也有简陋的灯笼,只糊一层白纱纸。记忆中过的不好的人家,给孩子买不起灯笼,又怕孩子闹,就用一个白菜疙瘩,或一截二指来厚的萝卜作为底座,中间插一根竹签,竹签上再插蜡烛,用秫秸篾子编个笼壁,糊一层白纸,套上带座的蜡烛,就成了简易的灯笼,孩子打着照样高兴。
元宵节打灯笼,热闹景全在街上。天稍一抹黑,各家的孩子就陆续挑着灯笼,向街中汇集。刚刚学步的孩子,多由大人先替孩子挑灯出来,走到街上之后,再把灯笼交给孩子来打。而许多还不会跑的孩子,则由大人一手抱孩子,一手打灯笼,完全代替了孩子。不多时,大街就成了灯的海洋。家中没有孩子的,大人也在家呆不住,会到大街上去观灯。
大街上燃灯的工夫,有些爱逗爱闹的人,常故意哄着别人家的孩子烧灯笼。孩子不听他们哄,就吓唬孩子说:“哎呀,你的灯笼底下有一只蝎子!”有的孩子信以为真,就把灯笼一歪,想看看灯笼底下有没有蝎子,蜡烛上的火苗就点燃了灯笼纸,引得周围观哈哈大笑。而那孩子的家长,却又不能生气,这是多年留下来的闹着玩的传统习俗。
家乡人还有这样一个讲究,就是不论蜡烛大小,在街上打灯笼都不能点完,必须剩下一点,回家时照路,回家走黑路是忌讳的。
元宵之夜不仅打灯笼,还有燃放花炮,这多是大孩子们的事儿。他们在大街上选一空闲处,有的在地上放花筒,有的往天上放“气哗子”,还有的耍花篮。
花篮是在铁丝编成的,篮内放上燃红的木炭,用绳子拴着篮子的提头飞转。木炭借着风力而生出火苗,从花篮空隙甩出的微红的炭末,像一簇簇萤火虫在飞舞,煞是好看。如果一个人耍累了,还可以换另一个人接替。这样,一个花篮可以耍好长时间,会把许多观灯的人给吸引过来,随之将灯火之夜推向狂欢。
这一二十年来,纸糊的灯笼已逐渐被塑料灯笼所代替,灯心的蜡烛也逐渐被电子灯取代,但家乡的元宵节没变,这美好的节日文化可谓根深蒂固。只是,元宵节那天,提前外出打工的好多青年人不能再回老家,已经有孩子的大多数也把孩子带走,故而家乡元宵节的夜晚,显得不如过去热闹了,让人有点怅然若失。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