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
2021-11-29 09:15:06 来源:掌上济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在道德生态模式探寻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创新。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仍有一些问题急待解决。中央文明委印发的《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就指出了当前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人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际关系缺乏信任感,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不良风气、不良习俗还在一定范围禁而不绝。而且,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中国社会正逐渐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由此带来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方式的改变,对道德生态的构建也会产生一定的制约。

面对当下中国道德生态中存在的诸种困境,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妥善处理,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寻求突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体现了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不断促进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同时,还要充分把握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变化,及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相吻合的伦理道德体系和道德标准,促进人与人之间正常而多元的交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工程,积极探寻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径,以德育为抓手,增强国民基本道德感,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同时,反对道德麻木、道德冷漠和缺德败德行为,使扬善抑恶、敬德积德蔚然成风。(宋延坤 整理)

责任编辑: 作者: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 济宁日报社和东方圣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东方圣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济宁日报、济宁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东方圣城网联系。

投稿请至邮箱:jnrbs@163.com

※ 联系电话:(0537)234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