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门十哲之首,四配之冠。他一生从未出仕,也没有任何作品流传后世。但是,他在历代统治者和孔门之中的地位极高,自汉以,其封号从“先贤”、“先师”、“亚圣”而至“复圣”,颜回的地位直趋孔子,令后世儒者望尘莫及。然而,当人们失去了对天道性命之学的敬畏,失却了对人格境界的追求之心,便无法理解复圣颜回的伟大和俊杰。本文力求从历史溯源的角度追述先贤,以敬献读者。
作者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颜回去世,春秋鲁国上空那颗最亮的星陨落了。
在那个一向重视礼教的国度,噩耗传来,鲁哀公自持不住,亲自前往陋巷祭拜颜回,并由东阶而入,向尸而哭。其情也殷殷,其意也切切。
眼看着自己培养的继承人和“知己”过早地离去,在现实的泥淖中苦苦挣扎而又孤独的孔子,更是痛不欲生。他知道,在这样一个无道的乱世,再没有一个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再没有一个人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再没有一个人能找到医治乱世的良方。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接连发出了绝望的哀叹:“噫!天丧予!天丧予!”老天爷真是想要我的命啊!老天爷真是想要我的命啊……!
刹那间,苍天垂泪,山河呜咽。
一
颜回好像是专为学习而来的!
在孔门之中,颜回之好学,常为孔子和孔门弟子所称道。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熟愈?”即你和颜回相比,谁的学习能力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颜回比呢,颇回听到一件事就可推知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颜回十三岁入孔门。一个温柔敦厚、寡言内敛的翩翩少年,刚入孔门之时,常常受到同门学长的戏耍,甚至连孔子对颜回的认知,也曾作出过误判。“回也,非助我也,于我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但是,久而久之,孔子逐步发现,颜回能做到“语之不惰”,绝非木讷,而是因为颜回对孔子所讲“默识心通,无所疑问”《四书集注》。因此,孔子由衷地称赞颜回的好学与聪睿,“我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亦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据《法言·问神》李轨注:“颜子弱冠,而与仲尼言《易》”。古代男子二十而弱冠,这时颜回已经可以和老师谈论《周易》了,则颜回学《易》不为不早,而且很是精通。据《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九记载,周游列国时,“孔子使子贡,久而不来。孔子谓弟子占之,遇《鼎》,皆言无足不来。颜回掩口而笑,子曰:‘回也哂,谓赐来也’”。颜回却从南方多水路,推知“无足者,必是乘舟而来至矣。”果然言中。《孔子家语·颜回》篇言:“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将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子长决’”。
颜回观东野毕赛马,从其马力已尽仍策之不停,而推之其马必逃。
上述几则小故事,看似对颜回的神化,实则是准确地反映了颜回善于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从鸟声之哀判断出人之所哭,把东野毕之马必失与政事国事相连,对比连类,闻一知十,洞察事物的本质,这足以说明颜回“达于性情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的理性思考和对《易经》哲理的通解及实际运用能力。
颜回的聪敏好学,还在于他始终禀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科学态度,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不耻下问,虚心好学,达到默识心通,学以致用。
初入孔门,颜回不知如何处理学友之间的关系。他问孔子,“朋友之际如何?”孔子以君子之交相告。颜回又问怎样才能算君子呢?孔子曰:“爱近仁,度近智,为己不重,为人不轻,君子也夫。”颜回又问其次,孔子曰:“弗学而行,弗思而得,小子勉之”《孔子家语·颜回》。对于不明白或拿不准的问题,颇回总是认真地请教孔子,然后依孔子之言而行。比如颜回问:“小人之言有同乎君子者,不可不察也。”孔子曰:“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故君子于为义之上相疾也,退而相爱;小人于为乱之上相爱也,退而相恶”《孔子家语·颜回》。
颜回将西游,与夫子辞行时,问夫子“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哉”《孔子家语·贤君》。颜回西游一事,典籍中多有记载,都是说颜回向孔子请教为身之道,孔子答之以“恭敬忠信”四字。这时候,颜回并没有问“仁”、问“成人”等比较高深的话题,而是切切实实地向老师请教为身之道。孔子的回答也切于世事,并没有勉励颜回为政、治国、辅君之意,只是告诚其待人接物要注意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
勤学善问是读书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又是一种良好的品德修养。颜回之问正是怀着一种求知若渴的精神,从“治国安邦”到“诗”、“书”要旨,从“君子与小人”到“个人修养”无所不及。所以,孔子赞扬曰:“我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颜回的聪敏还在于他能参悟孔子思想之精髓和深意。有一天子贡去见孔子,看到老师面带忧色。子贡不敢直接问老师缘由,便出来告诉颜回。颜回则弹琴而歌。孔子听到后,就召颜回问道:“你为何独自快乐呢?”颜回答道:“老师为何独自忧闷呢?”孔子说:“那你先说说你的志向吧。”颜回说:“我以前听老师您的教诲,‘乐天知命故不忧,’因此我才很快乐啊。”孔子沉思良久,说:“我说过这样的话吗?你理解的不对吧。这是我从前的说法,希望你以现在的说法为准。你只知道乐天知命会不忧,不知道乐天知命会有更大的忧愁啊。”然后孔子讲了一通关于乐天知命而忧的话,最后归结到放弃了入世的想法。孔子与颜回讨论“乐天知命”的问题时,颜回立即领会了孔子的深意。而当颜回将孔子的话说给子贡听的时候,子贡却百思不得其解。子贡在家里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废寝忘食,以致骨瘦如柴,仍不知所措。当然,这个故事是经过道家人物对孔子的“道家化”改造。但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颜回在孔门弟子中的卓尔不群,是最早进入圣域,窥得夫子之堂奥的。
颜回对老师孔子是非常尊崇的,正如《吕氏春秋·孟夏纪》所载:“颜回之于孔子也,犹如曾参之事父也。”孔子自己也说过:“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对于孔子的学识和为人,颜回是由衷地赞叹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
颜回尊师重道、事师如父的根本原因,还是对孔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身践权中之道,游于礼乐诸艺,通达无极的处事之道的无限敬仰和追崇,是对乃师博大精深的理论精髓的深入洞察和理解。因此,他尊重孔子,敬仰孔子,亦步亦趋地学习孔子。同时,孔颜师徒二人尚有伯乐、子期之谊,《论语·述而》篇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将自己与颜回并列,似乎夫子并没有将这位聪慧恬静的弟子视为自己的徒弟,而是把他当成了挚友、知音,这正与“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相契合,皆是二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写照。
就春秋末期的社会制度而言,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不可能为诸侯所用的。而孔子则“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席不暇暖,可是终不受重用。在孔门弟子中,只有颜回能明白孔子如此亟亟于世道的原因,只有他能明白孔子不为时世所用的苦闷与无奈。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颜回应该是与孔子同忧者。在孔门之中能够体认到孔子思想的博大和精髓者,可以说也只有颜回一人,“知圣者,颜回也。”同时,颜回还明白,孔子的思想即使当时不被重用,日后必定会大为世用。因此,当少正卯在鲁讲学,与孔子并,在孔门之中三盈三虚之时,“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若孔子如月
颜回就是孔子身边那颗最亮的星。
二
孔子悟道而立言,颜回悟道而立德。
孔子建立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道,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颜回的成就在于把孔子的道,变成自身的行为准则,使孔子之道具体而形象地展现于世人,体现出人格的社会力量。孔子从未轻易以“仁”许人,但是却独称颜回为“仁人”。“仁人也,丘不弗如也”《淮南子·人间训》。孔子独称颜回为“仁人”,绝非空穴来风,在众弟子中,只有颜回能长久地居于仁。“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人贵有恒,“孔子贵仁”《吕氏春秋·审分》,就一以贯之地践行仁的实践而言,颜回的成就是最高的。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正因为颜回有如此之决心,并坚持从“视、听、言、动”等细节做起,在生活中努力地践行“仁”,以致做到“三月不违仁”,孔子才称其为“仁人”。
颜回少时入孔门,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能就学于孔子而不级。颜回乐于助人,为给穷学友的母亲治病,在家要了几两碎银,送给穷学友,不料被几个多事的学生告到孔子那里,说他们少了银两,并怀疑颜回。孔子不信。第二天颜回一早到校,见地上有锭金子,上写“天赐颜回一锭金”。颜回看后批了“外财不发命穷人”几个字放回原处。孔子了解颜回的举动后,非常动情地说:“贤哉,回也!”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颜回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辗转于陈、蔡、叶、楚之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入楚对已不利,便派兵拦裁。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官兵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走,不料陷入了绝粮的境地。“……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其时“弟子有愠心,”子路甚至质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人心不齐,孔子只好给他们做工作。子路认为:“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横遗杀害。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在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去迎合世俗,实际就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问颜回如何理解,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这番“知音”之语,令孔子大为感动,不禁脱口而出:“真是太棒了,如果姓颜的小子将来发了财,我愿替他当管家啊!”
也是在陈蔡绝粮之际,孔子和弟子们连续七天都没有吃上饭,甚是困顿。这时子贡想方设法弄到一石米,由子路和颇回在破屋下做饭。忽然有烟灰掉入饭中,颜回赶紧将弄脏的饭取出来吃掉了。这一幕正好让远在井边的子贡看见了,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在偷饭吃,便去告诉孔子。他问孔子:“仁义正直的人在穷困时会改变他的操守吗?”孔子说:“改变操守还怎么称得上仁义正直呢!”子贡说:“像颜回这样的,也不改变操守吗?”孔子说:“是啊!”子贡这才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孔子。孔子对颜回的为人知之甚深,对于贡的怀疑不以为然。于是将颜回唤过来询问,孔子说:“前几天我梦见了去世的先人,是不是在启示保佑我们呢?你把做好的饭拿过来,我要用他进行祭祀。”颜回说道:“刚才做饭的时候,有块烟灰掉到饭里了,我想不管他,饭就不干净了;如果倒掉又太可惜,所以我就把带烟灰的饭吃掉了。因此,这饭已经不能用来祭祀了。”孔子欣慰地说道:“你做得对啊!换作我,也会将弄脏的饭吃掉的。”
弱冠之后,颜回的声望逐渐远播齐、鲁、卫、楚、陈、宋等诸侯国。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楚国的令尹子西在评论孔子弟子时曾向楚昭王说:“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在当时一些大国执政者的心目中,颜回是一位治世的能臣。这些国家的掌权者虽不用孔子之道治国,却希望孔门弟子能帮助他们治理国家。就在这个时候,孔子劝颜回去做官,以改变一下贫困的家境。《庄子·让王》记载了师徒二人一段精彩的对话:“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舒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颜回的这一番言语深深地打动了孔子,他非常敬佩地说:“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其实,在孔子看来,没有人不希望富贵,追求富贵并无可厚非。
孔子也从来没有否定过富贵和利益。他曾这样说过:“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只不过,孔子强调任何富贵和利益的获得,都应该以是否合于义为前题。这正是后人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和修行,并不是为了猎取富贵,趋吉避祸。人之所以要修养德行,是天命所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要求。颜回正是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正因如此,颜回在极端贫困的环境下,仍能心静如水,潜心修道,精进不已,不能不说颜回情操之高尚。他一生追随孔子,亦步亦趋,他确立的讲仁义、求仁道、修仁德和“仁者爱人”的政治观;他践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修养观;他坚守的“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的民族一家亲的义利观,都把“力行践仁”和“为仁由己”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虽然颜回的人生规标和道德高度一般人难以企及,作为人们心目中的标杆,他毕竟引领了一个民族整体素质和人文高度的攀升方向。面对今天的俄鸟战争以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造成的灾难,人们更加企盼洁净的天空洒满和平的阳光,企盼着德行天下和世界大同。仰望天空,在世界东方的天幕上,依然光亮如瀑。
颜回如星
孔子如月
交相辉映在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
三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时年三十八岁。这时的鲁国公室衰微,陋巷依旧,父母老迈,照顾家庭和兼济天下的责任历史地落在颜回的肩上。
颜回毕竟是有政治理想有抱负的文化人,入世救世,出仕为官,造福一方,是他一生的政治追求,践行孔子之道与治国安邦是他一生的愿景。《论语·卫灵公》篇就有“颜渊问为邦”的记载。从“颜渊东之齐”《庄子·至乐》、“将之卫”等记载来看,他是为出仕做过努力的。《庄子·人间世》记裁:“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颜回以卫君无道,欲至卫国,以救万民于水火,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孔子家语·致思篇》关于孔子与颜回、子路、子贡农山言志的记载,更能说明颜回是有出仕之理想的。“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我将择焉。’子路、子贡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志向和能力,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渊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获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蔽,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辨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由此可见,颜回之理想在于心怀天下,“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在春秋末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像子贡与子路之文武之道,对现实社会将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理想不能说不高。但颜回之理想则更为高迈。他愿意辅佐贤明的君主,布施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教义,实行仁政德治;他反对战争,提倡铸剑为犁,城郭不修,沟渠不掘;他希望建设阴阳调和,人民安康,家室无离旷之苦,天下无战争之灾,各民族能和睦相处的大同社会。这种社会形态恰恰是孔子梦寐以求的,则孔子对于颜回能不深爱吗?
颜回不仅有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且也是有卓越的治国之才能的。“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已显现出颜回的管理才能,而且颜回的辅相之才也被时人所共许。楚相令尹子西害怕孔子在楚国坐大,反对给孔子封土,其原因之一就是“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但是,在春秋后期,周天子由于王权衰落,失去了对于天下诸侯的控制,国力强大的诸侯国先是为争霸,各自为政,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孔子之道虽好,但不能为他们争权称霸服务。颜回对于乃师又是“亦步亦趋,”更不会像子貢那样为求世用而贬损其道。因此,与孔子一样,颜回也不可能被当世所用。在这个问题上,颜回早已看得十分清楚,即“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在孔门之中,颜回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门的希望所在。既然不能入仕为官,实现以其思想治国的情况下,那么,设坛讲学,传授治国之道,使其思想、主张能为后世所用,已经成为历史之必然。
颜回所处的时代,正是由“学在宫府”转向“文化下移”的大变革时期,开办私学者日渐增多。没落贵族子弟及自由民都把私学视为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就连当权贵族也有把子女送入私学的。颜回作为孔子高徒和掌门弟子,当时欲求颜回为师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从当时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经常向颜回请教一事亦可得知。如仲孙何忌请教颜回曰:“仁者一言而必有益于仁智,可得闻乎?”颜回以“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怒”而告之。叔孙武叔经常数说别人的过失而妄加评论,他求教颜回时,颜回用孔子的话“言人之恶,非所以美己;言人之枉,非所以正己”告诚他,并说“君子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这种有问有答,随机点拨,因材施教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正是那个时代儒家学派的主要教学形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令人需要学习借鉴的。
归鲁之后,颜回除了设坛讲学之外,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孔子整理典籍。孔子“祖述尧舜”、“述而不作”,是以继承和发扬先王之道为理想,删定六经,并以之为载体,全面阐发诠释出儒家的教化深义,形成六经之要,使之更加适合于教人。颜回作为“身通六艺”、“升堂入室”之高徒,自然是责无旁贷了。
对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是从上古留存下来,为王室贵宵所持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的经典。其六经各具特色,分别涉及情感、礼法、形上等多个层面,是中国源头文化的瑰宝。颜回整理典籍,不只限于一般地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和校对,他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版本和史料互作参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叙述首尾,加之润色”,实自事物本源和夫子本旨。《易》是六经之中难度最大的一部书,在整理过程中,颜回更是呕心沥血,夙兴夜寐,一如孔子“居之在席,行之在橐”的程度,终因劳累致死。后来又经孔子“纬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易经》,才有了后来的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才使得中国的源头文化更加璀璨夺目、大放异彩。
颜回死了。他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生命诠释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他一生食不求饱,居无求安,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达观态度,树立了博学、擅学、为学、倡学和敏而好学的典范;他为己不重,为人不轻,贫而如富,贱而如贵,终身践礼道,守孝道,倡仁道,行王道,为世人树立了仁者爱人的君子风范;他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主张使民以道,用民以时,构建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内外相应,阴阳调和,家给人足的小康社会;他贯通天人,弥合内外,熔社会自然为一炉,化修已治人为一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继孔子之后的儒之大者,人之强者。他所作出的社会构想和努力,无不显示出其磊落的胸怀、伟大的人格和君子形象,备受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和统治者的崇敬和青睐。
“朝闻道,夕死可矣”。颜回死了,他虽死犹荣。他是一把经天纬地的地理标尺,能量出人们的道德高度、思想深度和爱民温度;他是一座思想文化之高山,告诉人们攀爬需要尽心尽力、坚忍不拔、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他是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引导人们向善去恶,遵德守法。他是孔子的学生,如果没有孔子,就不会有他和孔门弟子。同样,如果没有他和孔门弟子,也就没有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孔子。
他们如星伴月
交向生辉
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思想的耿耿长河!
2022年5月
本文作者系济宁市委原副秘书长
主要参考书目:
《论语》
《孔子家语通解》
《孔子弟子评传》
《春秋史》
《陋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