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玲 苏现翠
孟子“四心四端说”丰富了孔子“仁”的理念,奠定了“仁政”的理论基础。其“四心四端说”主要围绕“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和“仁义礼智”四端进行阐述。其中,又以“仁义”为核心,着重阐述了“仁政”理念。孟子在儒学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孟子的“四心四端说”对于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政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发端。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对老百姓来说,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终生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只有千方百计了解民众生活,体察民生疾苦,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祥和。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耻心是义的发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欲生恶死,乃人之常情;然而,所欲有甚于生者,此就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此就是“不义”。孟子将“义”与羞恶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知耻是良知的先导,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取舍有度,才能做到见利思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高呼共产党万岁而英勇就义的李大钊等都是将民族气节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常怀羞恶之心,把荣耻意识和党性锤炼、道德修养结合起来,坚定信念,明辱知耻,时刻保持共产党员清白正直的人格形象。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谦让心是礼的发端。年幼的孔融将大梨辞让给兄长,自己却拿那只最小的,这是小让。齐桓公欲任用鲍叔牙为相,但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使齐桓公得良才辅佐,逐鹿中原,成就霸业,这是大让。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面对利益和荣誉,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淡泊名利之心,多用脑力,常思工作之法;多用腿力,常下基层了解实际。以正确的政绩观为引导,从事业发展地大局出发,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风格与境界,把群众福祉置于职务待遇之前,把责任使命放在荣辱得失之上。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心是智的发端,精准快速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等并作出正确选择,这是智慧的表现,也是对领导干部能力的基本要求。古语云“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对领导干部来讲,决策水平直接体现着个人价值判断和工作能力。准确科学的政治政策有利于推进社会治理、树立政府威信、维护民众利益。为此,领导干部作决策需要站在工作全局,秉持至公无私之心,以明辨是非的坚定立场确定决策宗旨,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论证、民主决策做出正确部署。
对于党员干部来讲,传承弘扬孟子的“四端说”,需要在新形势下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体察百姓疾苦,把民生的持续改善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正确义利观,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质;要不断涵养胸怀境界,以正确政绩观开拓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明辨是非对错,以更强本领、更好服务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如此,持之以恒地提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塑一批坚不可摧的骨干力量!
(作者1系中共嘉祥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作者2系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