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指谋划事情,不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一问三不知”。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少数“悬浮干部”,他们看似老实本分、深入实际,实则对工作一问三不知—不知百姓疾苦、不知作风可贵、不知纪律敬畏,这种“官威”在而“政德”不在的扭曲状态与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要求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今天,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杜绝“悬浮”状态,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要知百姓冷暖,不“悬浮”于群众,以实绩做好人民公仆。“民心”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是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当前,少数干部存在“悬浮”病症,如基层调研时只顾走马观花式踩点,不愿深入群众调查;只顾探访政绩式报喜,不愿体察群众忧愁。这些花拳绣腿的做法表面上风风火火,实际上哗众取宠、不接地气。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勤务员,不能只将亲民爱民挂在嘴上,更要把服务人民放在心上,要拎着“官帽”为民办事,而不能捧着“官帽”为己做官。面对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大难,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只有找准“人民坐标”,做出为民实绩,才能当好人民的勤务员。
要知作风可贵,不“悬浮”于实际,以发展做好人民公仆。为政之道,贵在求实。实事求是、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作风。当前,少数干部存在“悬浮”病症,干工作只是开开会议、听听报告、看看材料,对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漠不关心,对于政策如何落实不予思索。这种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追求形式主义而不脚踏实地的做法,只能使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党员干部应“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撸起袖子”,工作中要干活而不推活,争做“领头雁”,当好风向标。习近平总书记曾用“为官避事平生耻”勉励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遇到不熟悉工作领域,更要勤学善思,树牢“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之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努力让人民满意。
要知纪律敬畏,不“悬浮”于规矩,以清正做好人民公仆。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这是党中央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的战略决策,也突出体现了纪律规矩对党员干部的约束作用。无论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还是坚决反对“四风”,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这就意味着党员干部应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慎独慎欲慎微,一言一行都要将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以敬畏组织、敬畏群众、敬畏法纪、敬畏权力的心态,恪守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如此方能“其身正,不令而行”,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作为干部考核标准的重要内容,“德能勤绩廉”中,德为首也为根。为政以“德”的最终归宿是“得”—得发展、得实绩、得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党员干部要想更好服务百姓,就需杜绝“悬浮”心态,树立实干作风。只有继续提升政德修养,厚植“鱼水情”、树好“权力观”,才能做新时代的好干部、人民心中的好公仆。(作者单位:微山县微山湖党性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