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红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纵贯南北,连接古今,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淌了两千多年,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享有“运河之都”美誉的济宁,“居运道之中”,既是元、明、清河道总督衙门所在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地。济宁运河文化在运河沿线城市中独具特色,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值得新时代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
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济宁运河文化的主要内涵。济宁段大运河是整条运河最高处,可以说济宁通则运河畅,济宁塞则运河阻。为了跨越运河最高点,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带领从各地征调的民工十六万五千余人,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在会通河上。面对水源不足的难题,宋礼遍寻良策,最终采纳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通过鱼嘴完成南北自动分水,有效地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最高点和水源不足的难题,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创造了世界运河史上的一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就是要对标学习工匠勇争第一的精神,树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理念,认真钻研业务,做到深学细研、融会贯通、善于创新。
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是济宁运河文化的鲜明特征。济宁段大运河控引江淮,贯通南北,天下货物之集散、南北商人之集聚、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流,使济宁运河文化形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鲜明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以儒家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本土文化受到了以江浙文化为主的南北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明清时期南北商人在此建立了浙江会馆、安徽会馆、福建会馆、湖南会馆等会馆,促进了不同地域人群的交流和融合。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党员干部更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发扬济宁运河文化中善于沟通、包容开放的气魄与胸襟,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是济宁运河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传统社会,水利关乎国运,素有“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之说。面对治理运河的重任,无数像宋礼这样的治运官员欣然领命,担当治河重任,毅然决然奔赴治河一线,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和无私奉献,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担当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并最终汇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处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面临的工作挑战更多、工作难度更大,更应传承古代治河官员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精神,忠于职守、担当尽责、默默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今天,站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弘扬济宁运河文化所蕴含的以爱国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开放包容为特色的民族品质、以担当奉献为底色的民族风貌,凝聚力量、激发干劲、担当使命,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