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石桥中学 张桂萍
党史是资政育人、增才长干的最好教科书,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既是赓续红色基因、培训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着眼课改需要、深化思政课堂建设的应然选择。思政教师要自觉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排头兵,走在前、学在前、起好带头作用,把“四史”教育融入教学、教研、教育各环节。具体实施起来,需要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真正把党史“融”进教材、“请”进课堂、“导”进头脑,确保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学思政课堂教学的同频共振。
立足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基准点,正确处理好“内涵”与“外延”,加强两者融入的针对性。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堂,既需要内涵不走样,也需要外延不偏航。思政课内涵注重思想价值引领,核心在“政”;党史教育内涵注重史实介绍和分析,核心在“史”。思政课要突出其政治性这一学科属性,重要的是以理服人,经得起“为什么”的叩问;结合党史,讲清楚“是什么”的事实。两者融合在一起,就要侧重于穿插说理,重要的是学史明理。在讲《追求民主价值》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党史,探索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探索中做出的正确决策,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能充分体现民主的价值这一政治属性,两者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学思政课堂,不能在讲史实的过程中弱化政治性,也不能在讲政治的过程中偏离史实,应该在党史资源融入的过程中深化课堂的政治性和价值引领功能,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挖掘教材知识与党史素材的链接点,正确处理好“过去”与“未来”,增强两者融入的契合性。党史资源中包含了无数的人生哲理,与中学思政教材中的篇章隔空相对,有着非常多的契合。比如,教材中“生活需要法律”,接续的篇章为“法治的脚步”。梳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选择党史资源的前提,讲好“法律”相关的内容,务必要厘清法律与法治的关系。精选党史资源时,就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的党史素材进行优选,抓住教材内容与党史资源的链接点,使两者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尤其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相关会议、政策文件等的探究和分析,使学生了解事情发展全貌,直观感知党史中的知识点,让学生不会感到知识“冷冰冰”“形而上”“机械化”,而是切切实实感受到知识的“真实性”“指导性”“发展性”,助推知识吸收、转化和运用。
创设主题情境与学生活动的激活点,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提高两者融入的创新性。创新思政课堂在于教学活动主体情景的营造,党史是鲜活的,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党史人物向我们走来,越陌度阡,映照思政真理,走进学生认知的心境。这样“鲜活”的教学,正是学生所认可和欢迎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学情,融入实物、人物、歌曲、家书、视频、音频等党史资源,提升思政课堂的活力、感染力和向心力。比如:思政教材中《我们的梦想》这一篇章,教材设置了“小我、大我、超我”三个层次的梦想境界。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对应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党史篇章,创设“探寻中国梦”的发展历程主题情景,穿插音视频,选择代表不同时代的金曲,邀请学生祖父母、父母前来旁听。三代人的思政课堂,三个篇章的激情融入,学生学得认真、理解得深刻、运用得广泛,能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入情的教学实效,实现了教学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主题情境与学生活动的交汇融合,真正打造出有价值高度、有历史维度、有情感温度、有发展深度的高质量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