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济思广议 >
【济声远】诚信 和谐发展的基石
2021-09-02 来源:掌上济宁
  • 作者:依然编辑:李一立
  • 诚信 和谐发展的基石

    掌上济宁讯 人无信不立。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是公民道德的基础,也是保证社会和谐运转的关键因素。这些年来,我市着力打造道德高地首善之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到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诚信正成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的“通行证”,成为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

    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一直为社会各界所看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更为夯实信用的基础设施提供了新的支撑手段。从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到初步形成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再到全面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公共信息服务、市场信用监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否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得更加完备,已是判断市场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走诚信之路,最根本的要靠自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企业要做到诚信经营,必须强化自身的内在约束,不断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强化员工的道德操守,使诚信真正成为企业的价值追求,内化为每一位员工的道德品格。诚信不仅是对企业的要求,对于个人,也是如此。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守住诚信做人的底线,才能让人走出“丛林状态”,推倒不信任的高墙,相互之间也才能打开心门。古人讲,“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需要正确价值观来导航。曾几何时,有人把坑蒙拐骗作为发财之道,有人把弄虚作假当成晋升之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带来了价值观上的错乱与扭曲。把“诚信”写入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的基石、社会运行的基础,正是为了正本清源,补足精神之钙、校准价值坐标,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来保障。一直以来,失信者吃香、守信者吃亏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人们痛心疾首。究其根源,信用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有漏洞,往往是症结所在。纵观全球,靠制度尤其是法治维护社会信用,是各国通行做法。审视国内,通过制度为诚信建设保驾护航,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定期发布诚信“红黑榜”,营造崇德向善、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还是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38个部门联合签署《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合围“老赖”,抑或是政府、社会纷纷建立征信系统,“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受益”,说到底,都是要通过制度的刚性,守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社会充盈诚信的空气。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基因。社会诚信,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出力、个个尽责,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共同赓续诚信血脉、推进诚信建设,合力托起一个讲信修睦、崇德向善的诚信中国。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