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基因。“儿子的债,我们来还!绝不赖账!”“再穷也不能缺德。”近年来,很多诚信故事,传递出浓浓的正能量,感动了很多人,诚信,也成为最有生命力的道德标杆。可以说,诚信既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最宝贵的品质,更是一个社会最珍贵的资源。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诚信都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面对各种利益和诱惑,每一个人都应该重信守诺,坚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让诚信成为人生的不懈追求。
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诚信,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期盼他人诚信,不妨先从诚信待人开始。每个人都是社会肌体不可或缺的因子,都是感知和传播诚信的载体。一个人,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自己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当前,“信用”已经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景。信用高的个人,可以享受免押金租车、酒店先住后付等便利服务。如,南京在市民卡中加注个人信用信息,实施信用奖惩,“诚实守信好市民”可享受坐公交打折、在图书馆免押金办理读者证等相关优惠。恰如网友评价,“信用越来越有用”,信用正成为个人和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是个人干事创业、社会有效运行的刚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对企业而言,要发展壮大,信用的标准不能降低,必须坚持以诚兴业、信誉至上、履约践诺,擦亮企业的诚信“名片”,靠信誉打造品牌,占领市场,赢得发展优势。今天,信用好的企业,能得到融资贷款、财政扶持等优惠待遇。义乌就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审,失信惩”的思路推出信用承诺制审批机制,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通过书面信用承诺替代部分审批材料,实施“容缺受理”;厦门则建立信用旅游管理系统,全面加强对旅行社、星级饭店、A级景区及导游人员信用信息的记录与整理……如今,诚信建设正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激励守信、惩戒失信。
《礼记》有言:“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诚信社会不可能从天而降,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如果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步步难行,各个社会主体都会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以守信为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让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让诚信的力量不断生长,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信用根基,迎来一个相互信任、和谐共容的美好社会,进而遇见一个“诚信中国”。对于每一个济宁人来说,崇尚文明,践行诚信,需要我们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无论我们处于哪个行业,我们都该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主动去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让守信成为所有人立足社会的必选项,成为所有企业生存发展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