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最近,有媒体在基层调研时发现,某种依“法”不办事的歪风有所滋长。面对广大群众以及企业单位的合理诉求,一些地方部门和人员动辄答以“按程序走”“按规定办”“请示领导”,却迟迟不走不办不回复,听任问题久拖不决。
观点提要:能办却不办、能秒办却缓办,还自诩有理、头头是道,这就是典型的作风不实、为官不为。各个部门单位,口线条块不同,职责权限当然也会不同,明确分工和边界,也是为了保证行政效率最大化。可问题在于,群众诉求多元多样,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很多问题难免超出字面规定,突破常规解法。当此之时,就需要相关办事人员主动担当、向前一步,而不是抱着所谓规定“消极怠工”。既然跟群众说要“研究”要“请示”,那就要积极探寻解决之道。只追求形式上的依“法”,却对问题和诉求视而不见,不想下功夫费力气,凡此种种,往深里挖都有懒政的影子。“担当作为”“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必须“事上见”。对于群众来说,民生无小事,枝叶当关情;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各种“慢半拍”“软钉子”都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政府作风、营商环境的评价。对于一小部分人的懒政问题,必须及时问诊、对症下药。既要用好绩效指挥棒,对于经办之事,必须做到“件件有考核”“差评有整改”,赏罚分明;也要持续优化办事机制,对于某些新事难题,则要建立起上下沟通、联合应对的有效平台,切实降低为民办事的难度,压缩为官不为的空间。
期待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8月20日 《南方日报》 杨悦
背景:中央再提三次分配,引发广泛关注。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观点提要:什么是三次分配?这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比较而言,初次分配由市场主导,更关注效率;再分配由政府主导,更关注公平;三次分配主要由社会道德驱动,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此次河南暴雨,社会各界自发捐款捐物驰援,就体现了三次分配的重要调节作用。作为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三次分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更加重视通过三次分配促使资源和财富在不同社会群体间趋向均衡,有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三次分配奠定了基础。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三次分配制度安排,将进一步有序引导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更好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实现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温柔之手”同向发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立法整治噪音,让市民睡个安稳觉
8月20日 《广州日报》 谭敏
背景:夜幕降临,城市里仍是车水马龙、灯火辉煌,这本是都市繁华的象征。可是,广场舞的喧嚣、建筑工地的轰鸣、高架桥上的车辆声、KTV大排档的欢闹声,让都市人难以拥有安静的夜晚。噪音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关心和市民反映较大的热点问题。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议案,回应了公众关注的噪声污染问题,如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广场舞扰民、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噪声等。
观点提要:噪声不仅让人烦心,也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整治噪音污染,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事实上,我国早在1997年便正式实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然而,噪声污染至今仍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整治噪音污染,难在哪里?一是取证难。二是执法难。修订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就是要加强噪音污染治理,有针对性地解决执行过程中的肠梗阻,让法律切实发挥出作用来。治理噪音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法明确责任,执法部门重拳打击,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公开举报,这样方能让城市居民安享静静的夜晚。
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有“常态化思维”
8月20日 《北京青年报》 栗玉晨
背景:北京市疾控中心日前发布《机场周边社区(村庄)常态化封闭管控防疫工作指引》,对机场周边居住区、药店、相关机构的防控提出12项要求,以控制境外输入、内部反弹风险。
观点提要:在北京目前防控形势平稳向好的大背景下,该指引提出的常态化管控防疫方案,对疫情传播高风险区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凸显了相关部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较长时间管控防疫的“常态化思维”。疫情防控要有“常态化思维”,核心在一个“长”字,重心在一个“准”字,中心在一个“实”字。随着国内疫情平稳向好,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人有意无意放松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各项要求,扫码测温登记放松了,口罩也不戴了,以为疫情已过万事大吉。此次德尔塔变异株袭来再次警醒我们,如果忽视了常态化提醒、督导、检查和追责问责,时间一长,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就可能流于形式。鉴于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工作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机场周边属地政府、社区村、部门单位、个人的防控要求,进一步压实了“四方责任”,值得肯定并须严格执行。病毒仍在变异,全球疫情不容乐观。我们要以“常态化思维”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保持警惕之心,直到最终战胜疫情,回归真正意义上的正常生活。
(集纳 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