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六个年头,会议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今年4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将制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开展“全民营养周”、“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根据中国营养学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饮食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5%的调查对象不能做到天天吃早餐,55%的调查对象早餐摄入食物种类不足三种,42%的人在10分钟以内用完早餐。无疑,早餐问题正是国人健康建设的一大痛点所在。我们的营养保障和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但不健康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均衡是当下物质条件充裕的年代里,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现代共产党人的重要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健康也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主题词”。
人们要健康,可决定健康的因素非常的多且复杂。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营养协会都强调,“吃”是影响健康的核心因素。健康是吃出来的,疾病也是吃出来的。“吃”对了,很少找医生,“吃‘不对,医生也救不了你。”吃“是一门科学,”吃“是一门艺术,”吃“是一种文化,”吃“更是一份责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健康在于“早餐”。一日三餐,餐餐都重要,最重要的是“早餐”。早吃好,中吃饱,晚吃少。早餐的“好”是有科学标准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是,“量”足。早餐将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为一天总量的25~30%。 二是,“质”优。早餐的食材要少用油炸类,人工合成类不用含添加剂的。少盐,清淡。三是,“种类”全。早餐应包含四种食材:蔬菜水果、奶类、肉、蛋、豆类、谷类等。中国营养协会指出,包含以上4类的早餐营养充足,3类的营养较好,2类及以下的营养较差。遵循科学的指导是实现健康生活的前提。
“早餐”吃的差和不吃危害极大。胃炎、胃溃疡、便秘、胆结石、肥胖症、低血糖、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疾病都会因为不吃早餐和吃差的早餐有密切关系。中山大学医学院营养系于2000年在《营养学报》研究发表了“早餐营养对小学生在校学习行为的影响”的学术研究,结果是,早餐不科学的学生,在数学运算能力,创造力得分以及耐力测试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视早餐,吃好早餐,它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人民强,国更强,民族才更有希望与未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