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8月4日,腾讯《王者荣耀》发布健康系统升级公告,禁止未满12周岁用户充值;12岁至16岁用户单次充值上限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上限200元;16周岁(含)以上未成年用户单次充值上限100元,每月充值上限400元。时长限制方面,未成年用户每日22时至次日8时禁玩,国家法定节假日每日限玩2小时,其他时间每日限玩1小时。
观点提要:上述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系统升级的公告,在公众和网络游戏市场中引起积极反响。近年来,国家和监管层面十分重视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出台法律、政策和采取监管措施力度不断升级。互联网平台、网络游戏企业作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对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负有最直接、最重要的责任,是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做好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互联网平台、网络游戏企业的防沉迷系统要不断升级,其他各方履行监管、服务、教育等职责也要不断“升级”。后一种“升级”主要针对两个层面,一是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履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责任义务进行监督、监管,对履责不力、违法违规者依法追究惩戒。二是对未成年人使用防网络沉迷产品和服务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监护,推动防网络沉迷产品、服务、管理制度和社会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好心家长别再犯糊涂了
8月6日 《南方日报》 刘小妮
背景:近年来,医学上主要用于矮小症的“增高针”治疗悄然兴起,被一些担忧孩子身高低于同龄人的家长当了“救命稻草”,而所谓“增高针”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只能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身材等,擅自扩大治疗范围可能会带来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观点提要:滥用生长激素,与各种“身高促进门诊”不规范使用生长激素、一些药企的“身高70%靠遗传、30%靠后天,定制身高不是梦”花式宣传不无关系,但着眼于需求端,根本还是一些家长对此趋之若鹜,毕竟其作为监护人,是“第一责任人”。生长激素在中国儿童矮小症的治疗已经步入正轨,专业医生称,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的孩子只需要进行常规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并不需要使用生长激素。扪心自问,给孩子使用生长激素的家长们在儿童时代,肯定也经历过各个同龄人身高不相同的阶段,有些人在小学高年级可能已经超过同龄人许多,有些人可能还是小不点,但不妨碍他到了初中高中再发力长高,这本就是因人而异的成长规律。况且,现在的孩子普遍生存条件良好,只要重视营养和锻炼,大可不必“乱投医”。或许,有些家长言之凿凿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好。可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讲科学、尊重科学。一味地渴求增高,却忽视生长激素对孩子的副作用,就像一些家长迷信凡一点小感冒就要喝中药“强身健体”,却无视中药本身就讲究“是药三分毒”。真诚希望这些好心家长别再犯糊涂了。
企业定“家规”不能任性妄为
8月6日 《广州日报》 胡俊
背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需要有自己的规章制度,然而,诸如“拒绝参加公司聚会被开除”“连上2次厕所被罚款”之类的奇葩“家规”,却屡屡引发争议。
观点提要:什么样的企业“家规”才能算好“家规”?其一是合法,即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其二是合理,即要符合“人之常情”。一些“家规”之所以被冠以“奇葩”之名,就是因为不合理,甚至不合法。而此类奇葩“家规”之所以会产生,则与个别企业的错误观念有关。他们以为,居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既然花钱请了员工,那就应该由企业说了算,即使“家规”再严苛,员工也必须遵守。这种错误观念确实得改改了。一方面,我们的法治环境在持续改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正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法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形势的改变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都必须打破传统的相处模式,摸索新的共处之道。于企业而言,要学会尊重员工,如制定“家规”,就不妨畅通渠道,多听听员工声音;于员工而言,则要学会与企业对话,合理地表达自身诉求。唯有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好“家规”方可能诞生。
戳破“流量至上”的算法茧房
8月6日 《北京日报》 孟盈
背景: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网络算法研究和引导,开展网络算法推荐综合治理,不给错误内容提供传播渠道。
观点提要:尽管文件主要针对文艺评论工作,但开展算法治理的意见很有启示价值。内容推送仅依靠算法的技术理性过滤标准是不够的,算法“茧房”必须戳破,其背后的“流量至上论”更需破除,算法治理迫在眉睫。在算法的优化探索中,我们应该坚持人的主体性,倡导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平衡统一。第一,建立多指标推荐系统,在内容生产上加强主流价值导向,让优质内容“良币”回归,完成与主流媒体的协同把关。第二,坚持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公共性、社会性,同时给用户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例如关闭“个性化推荐按钮”“清除历史行为”等。第三,加强监管,建立一套针对大数据的使用、算法技术的规范,同时呼唤多元共治,通过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广大用户的协同调适,不断平衡算法治理规则。说到底,算法治理不是单纯的缩减和打击算法,而是让算法技术的社会应用更公平、更透明、更负责、更正义。
(闻道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