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此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学科类、非学科类的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治理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每年进入到暑假阶段,各种关于暑假培训的话题就呈现井喷态势。沧海对桑田,暑假对花钱,这是不少家长无奈的选择。“培训+游学”花费动辄数万,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暑假是中国家长的烧钱大战……各种报班乱象让家长苦不堪言。面对“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及不菲的培训费,广大消费者要理性看待、慎重选择。据《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校外培训乱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纠纷、财产安全、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缺乏资质、焦虑营销等方面。因此,冷静对待暑期校外培训,更应该合理安排孩子暑假活动。
合理安排学生暑假活动,不仅要“休”,更要“学”。这个“学”不仅指三伏天里埋头苦读,而是“学”社会、自然。总之,假期里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不要把学习定义得过于狭隘,不要觉得只有完成作业、做练习册才是学习,不要让假期成为另一个学期。这就需要学校、社会提供更多机会和服务。如何过好暑假生活?不做困在笼子里的“小兽”,才能度过更具价值、更为充实的假期。让家长少一点后顾之忧,让同学们多一点选择,接触活生生的生活,才是孩子们长大后更值得回味的夏日时光。从国家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来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这已说明,应试教育已在试探性地考察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更多思考,更多接触。
合理安排学生暑假活动,就要让孩子自己做主,进行更为合理、更有“度”的安排。孩子们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来看,这些书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超过自身的理解限度。不一定非要是老师或者考试指定的那些所谓名著。还要有一项体育运动。平时学校每天会安排运动,放假也不应停下来。可以强化自己喜欢的运动,让这一项的运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还可以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去看看电影,不一定非要看流行的大片。也可以去参观各种博物馆,看各种专题的艺术展览,提升自己的艺术和审美素养。
我们有多少家长,在孩子还没有放假的时候,就已经给孩子报上了各种寒假补习班;我们有多少老师,在学生还没有放假的时候,就已经准备了雪片般的假期作业。与之相比,我们有多少孩子对假期能够有一个自主的规划和安排呢?孔子曾有一段对弟子子贡的教导:“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段话的大意是古人的智慧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无论是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甚至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都明确指出要保证未成年人的睡眠、休息以及除学习外的其他需求的满足。这是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的自然规律、也是青少年探索世界开拓未知的思维规律。违背规律,自然会被规律所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