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大图
  • 头条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25楼会客厅
  • 时政要闻
  • 今日热点
  • 济宁经济
  • 视听济宁
  • 图说济宁
  • 文化周末
  • 民生新闻
  • 公安交警
  • 今日时评
  • 健康生活
  • 本网独家
  • 精彩专题
  • 本网出品
  • 数字报
  • 县区之窗
  • 今日关注
  • 济宁城事
  • 时政要闻
  • 县区之窗
  • 济宁经济
  • F25客厅
  • 今日热点
  • 视听济宁
  • 央媒看济
  • 本网独家
  • 今日时评
  • 精彩专题
  • 房产 车市
  • 文化周末
  • 财经 旅游
  • 圣地摄影
  • 通讯员
  • 济宁论坛
  • 数字报
  • 掌上济宁
主页 > 圣城视角 >
【济声远】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刘太福
2021-07-16 来源:掌上济宁客户端
  • 作者:编辑:李玲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近日,市文明委印发了关于深化乡村文明行动的工作方案,聚焦六项重点工作任务,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启动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进一步巩固成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全力推动我市“十四五”期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就是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让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要求,运用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抓住价值引领这个根本、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这个主题、突出为民利民惠民这个鲜明导向、运用示范带动这个基本方法、坚持改进创新这个强大动力。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家园为目标,聚焦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移风易俗、文明培育、文化惠民,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新期待,形成农村发展进步新风尚。

    实施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必须把握工作重点,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五讲六进·百姓宣讲”系列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农村、深入民心。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讲好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做优做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幸福食堂”,增强文明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实效。要抓实文明创建,抓好城乡共建、基层创建,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实现城乡共建共享。要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抓实红白理事会作用发挥,注重典型引领,倡树婚丧新风,涵育文明乡风。要深化文明培育,倡导健康生活,厉行勤俭节约,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切实提升群众知晓率、认同感,凝聚强大工作合力。要坚持为民惠民,突出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导考核,确保取得实效,以扎实工作赢得群众满意。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全市上下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我市实施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抓手,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全市乡村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相关新闻
    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济宁日报社 联合主办
    鲁ICP备102085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37120180009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举报电话:0537-2343210 举报邮箱:jnrbs@163.com
    济宁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方圣城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20 www.jn001.com 联系电话:18605373500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