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更倾向于集中精力重点指导和培养少数优秀学生,热衷于组织和带领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由此获得各种“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固然反映出教师在重点培养少数优秀学生、尖子生方面的高水平教育教学成果,但也容易忽略或无暇顾及大多数“一般学生”的学业状况与发展。而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看,在学业本身、行为习惯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一般学生”恰恰更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很普通的“一般学生”,并不代表其今后在社会上就不能做出优异成绩,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说明“一般学生”亦都有其自身的长处和潜能,有待教师用心去发现。
——中国教育报:《更多关注高校里的“一般学生”》
改革开放之初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的。这种“脑体倒挂”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集体反思的标签。毕业就业也好,科学研究也好,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的、世俗的、庸常的价值坐标系。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强调专业选择的道德感,相反,对于专业前景的分析,应当基于无情感倾向的市场规律,这也是解决一些问题的前提。
——光明网:《“天坑专业”需要怎样的正名》
调离三尺讲台,是对违规教师的正当处罚和及时警示,也是对遵纪守法、为学生付出全部精力的在校老师们一个交代……试想,一个把精力放在课外培训挣钱的老师,又有多少心思花在本职教学工作上?
——北京晚报:《校外捞外快有损教育公平》
对于平台来讲,某一事件的流量只是短暂活跃度的增加,而且虚假新闻、标题党最容易赚取流量,如果过于在乎流量,就会通过发掘流量、创造流量,甚至人为地捏造舆论,控制舆论去制造人设影响流量的方式来获取不正常的商业利益。长此以往,互联网世界就很可能变成潘多拉魔盒,平台也将失去公信力。事实上,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一定是以技术为引领,以创新为核心,而不是都围绕流量来做文章。真正留住用户的一定是为网民服务,为真新闻服务的平台。
——环球时报:《互联网虚假人设终会崩塌》
对于大城市来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以让年轻人免于被房子所累,给初入社会的创业者缓冲时间,避免让房子成为年轻人留在哪里、规划人生未来的决定性因素,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也不意味着中小城市将失去机会。对于新市民和青年人群体来说,选择留在哪座城市开始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生涯,还要看城市本身发展潜力和宜居程度,做好优势产业规划、提升营商环境水平、补齐民生短板,差异化优势会更具吸引力,否则跟风政策,即便抢得人来,也留不下人住。
——光明网:《期待保障性租赁住房<意见>落地见效》
(闻道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