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7月7日,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把保市场主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较真碰硬、去疴除弊的决心开展好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工作。
观点提要: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一直以来是困扰很多企业的顽疾。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低迷,又叠加了疫情冲击,减负成了很多行业企业的深切呼声。回应这些呼声,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系列重磅举措,推动企业降低成本负担。这种情况下,一些行业协会商会领域的乱收费、乱摊派、乱强制情况仍时有发生,关涉的不仅仅是这些行业协会商会自身健康发展的问题,更大层面上,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加重了市场主体负担、侵蚀了减税降费政策效果、破坏了营商环境,影响了一些领域企业的“获得感”。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屡禁不止,要格外关注那些在严格高压整治下依然企图钻空子的变相乱收费现象。还要看到,一些乱收费“挂羊头卖狗肉”,企业有怨言有时候却又无奈,说到底是这样的乱收费背后往往都有协会商会行政化的影子。因此,有必要在专项整治中,认真对照改革的时间表和具体要求,仔细追问一下改革的部署要求是否已经落实到位,是否存在蜻蜓点水、摆架子做样子的现象。只有行业协会商会回归功能本位,才能从根本上清除各种乱收费的土壤。
试点“强制下班”更应拒绝常态化加班
7月9日 《北京青年报》 郑桂灵
背景:近日,一家互联网企业试点每周三“强制下午6点下班”的话题冲上了热搜。这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似乎反向的操作引发热议,有人表示支持,有人认为这本就是劳动者应有的权利。
观点提要:相较于互联网企业普遍实施的“996”工作模式,“强制下午6点下班”的试点,的确不无反向操作的“另类”看点,将其称之为“反内卷第一枪”或不为过。但这种仅限于“周三”的制度设计,却招致人们的质疑与吐槽。国家法律早已赋予劳动者“8小时之外”的休息权,所以“强制18点下班”其实没有所谓“试点”的必要,而应当成为企业经营的工作常态。从该企业给出的回应得知,此举旨在提倡“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理念,将每周三定为“健康日”,允许9点半上班,18点下班,而其他工作日则依然是不晚于21点离开办公区域。言下之意,就是“加班是常态、不加班是例外”,这显然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快乐工作,健康生活”的理念,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一世,让每个劳动者都成为“职业健康达人”是党和政府对每个用人单位和全体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与期望。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不能止于某一天,而应该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所有企业须臾不能释怀的责任和义务。“强制下班”的本身就意味着按法律规定正常下班的不易和稀缺。人们企盼劳动者的每一天都是“健康日”,增加效益、提高薪酬不再靠“加班”的数量延长,而是靠“八小时之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
大熊猫“降级”,生态环境升级
7月9日 《广州日报》 谭敏
背景: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不少网友戏称,“人手一只大熊猫”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吧。还有网友开始担心,摘掉了濒危的帽子,“国宝”地位是否不保?
观点提要:这一喜一忧的,都未免想得太多了。大熊猫虽然“降级”成功,但野外种群数量毕竟只有1800多只。而自从198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将大熊猫列为世界10种濒危动植物之首,中国人经历了将近40多年,才让这一在地球上存活了800万年、堪称动物界活化石的大熊猫数量逐渐恢复,实属不易。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增加,是我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有力证明。近年来,从东北虎出现在吉林省蛟河市,布氏鲸“小布”出现在深圳大鹏海域,十几头大象“任性”北迁……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走近人类世界,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景象让人欣喜。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濒危动物走向易危、无危,甚至移出濒危动物名录,早日实现“人手一只大熊猫”的梦想。不可否认,野生动物的濒危与生物种群的减少,与人类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挤压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有很大关系。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中国正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非一日之功。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如何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一道生态题,更是一道民生题,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在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重目标中寻求“最优解”。
APP放贷不能想搞就搞
7月9日 《北京日报》 鲍南
背景:如今,从外卖、打车,到美图、导航,各类APP纷纷上线借贷业务。用户只要打开APP,无论是开屏画面,还是信息流展示,抑或是支付页面、功能列表,都能看到“分期”“借钱”等字眼。对此,有人调侃,“原来互联网的尽头是放贷。”
观点提要:各大平台为何如此热衷于当债主?当然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利润来源,增加公司的整体营收。尽管这些平台纷纷标榜“利息低、放款快、无需个人征信”,并辅以“送VIP”“送红包”“免手续费”等大把优惠,但仔细审视,其实不然。据报道,很多平台借贷年化利率实际上超过了20%,还有五花八门的手续费,但都被模糊化处理,制造出借钱成本很低的错觉。一旦稀里糊涂到处网贷,用户很可能踩进坑里。互联网金融的目的,应当是利用科技的力量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与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互补,实现金融普惠。当下的放贷乱象无疑与初衷背道而驰。防止网贷泛滥成灾不仅仅需要在金融上发力,互联网内容监管、金融知识教育等方面也需要跟进,最终在从业资质、放贷对象、总量控制、广告规范等全链条上形成监管之网。“科技向善”,一个重要表现应当是在实践中平衡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该做的做好,该管的管住,才是互联网行业长远发展之道。
(集纳 闻道)